同济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招生网(同济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招生网2023招生简章) _专科生怎么报考研究生

同济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招生网(同济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招生网2023招生简章) _专科生怎么报考研究生

同济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招生网,同济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招生网2020招生简章

每年高考前夕,我都会收到来自家长和学生的求助,大多数是考生及其家长往往考前情绪焦虑,感到压抑、精神不振。尤其是疫情发生两年多以来,在家上网课的学生对复学后的环境也会产生社交恐惧、不适应的情况。

这些求助其实都有一些共通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在今年这个特殊时期,面对高考,考生除了要消除自己畏惧的心态,尤其需要认识到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高考虽然重要,但并不会完全决定你的命运。这是一场为自己的理想而不是为别人的期待的战斗,每一个人的努力都已经决定了自己的下限,剩下的不可控因素无需再为之担忧。

对于家长来说,对孩子的正向鼓励非常重要,但是少说“正确的废话”,减少唠叨、减少担忧、减少对考前衣食住行的紧张,从内心尊重孩子意愿的家长是助力高考的重要“武器”。

面临即将到来的考试,每一位考生都该问自己三个问题

高三高二的学生已经复学。疫情恢复到常态化防控阶段,对即将面临大考的大部分学生而言,能够重回有序的生活和学习之中,是一件好事。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近来,有家长向我反映,孩子重回学校后状态并不好。

究其原因,不外乎几种:一是因恐惧高考,畏难情绪导致的想放弃;二是担心自己跟不上同学的复习节奏,害怕自己在课堂中出洋相,因自卑而导致的想逃避;三是青春期孩子心思细腻,容易因身材、容貌、装扮而产生焦虑,害怕与同学老师见面、接触,也就是大家口中的“社交恐惧”。

出现上述几种情绪,其实都是人之常情,家长也不必过度紧张。

如何化解这些小情绪?我的建议是:不让考生被他人左右,被他人的高考目标所恐吓、驱使,这一点很重要!

我在临床中会接触到一些大学生抑郁的病例,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为了家长的梦想而考上某高校,选择某专业,但又因为不喜欢这个专业而痛苦,不知道学习、奋斗有什么意义。背负着他人的梦想、为别人读书,确实是一件很苦的事情。

所以我的建议是,考生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高考是什么?我们究竟为谁而考?考上大学了,一切就结束了吗?

毋庸置疑,高考是为了自己而考,学习是为了将来能够有更好的平台去实现自身理想。不管结果如何,成绩有多高,每个人都需要终生抱有上进的勇气。很多人存在一个认知错误,考试是“一去不复返”的悲壮的事情,认为一朝没考好,这辈子的前途就玩完了。大错特错!在不同的高考咨询会上,我都会反复强调: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要把它当成一锤子买卖,更不要以高分、名校论英雄。

考生们一定要理智看待高考这件事,在充分了解自己长短处、兴趣点的基础上选择心仪的学校和专业,为自己做好两手、甚至三手准备,不要死磕一所学校,不要一根筋。须知,曾经的热门专业也可能在未来变成冷门。如果你现在开始着手规划未来的人生,这个规划不妨以展望未来3至5年为基础,再往后,周遭变化很难预料。我们不必过分看重他人口中的成功或失败。

家长少说“正确的废话”,积极的家庭氛围是良好心态的必备

相比焦虑的学生,我发现,焦虑的家长也不在少数,甚至他们的焦虑程度超过了考生本人。很多认识或不认识的考生都会向我抱怨,父母整天在耳畔唠叨“你复习得怎么样了”“你有没有把握考上XX学校”“最近成绩怎么有波动,要想想办法”……这些“正确的废话”十句中有九句都和高考相关。更有甚者,父母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号,因高考产生分歧,进而陷入互相指责、挖苦、贬损、怨怼的糟糕情境。

怎么办?这么多年来,经过多个临床案例,我总结出了几个“不变的处方”。

高考前,家庭需要一本“红账”。比如,考生可以梳理一下疫情期间自己做过那些好事,有哪些值得夸奖的地方,逐条列出,对冲挫败风险。大家可以日常给自己做积极的催眠,想想看“我一直在努力,怎么会很差呢?”考生的家长可以背靠背,在本子上列出孩子的100条优点,挑出其中一部分读给孩子听,帮助孩子培养自信。

此外,考生还可以制定一份愿望清单,写出一些具有现实执行力,甚至是很好玩的愿望。比如,“我希望我妈的唠叨可以减少一半”“我希望可以养一只猫咪”,再从其中挑出十条作为考试前的规划,待全家人共同兑现。有了这份清单,想必对于高考,考生也多了一重动力和期待。

高考前,家庭成员都要少想不好的事情,多看彼此的优点和长处。尤其是家长,切忌以高高在上的心态,在孩子面前唠叨。关系的不平等只会产生“双重束缚”,即家长说的话表面上无懈可击,但这些内容和实际执行的可能性、与亲子关系的质量没有匹配,让孩子觉得逻辑上矛盾,无所适从但又无从逃避。这就让好话也变了味,催迫、提醒的实际效果适得其反,让孩子分心、烦躁,甚至被感受为挖苦、伤害、上紧箍咒。

总而言之,有积极、轻松的家庭氛围,考生的心态自然会变好。

世上没有“聪明药”,考前需做“减法”也无需特别加餐

作为一名医生,我最怕别人问我:考生需要怎么吃、怎么睡,有没有具体做法。其实,要想让考生保持身心健康,并没有什么技巧。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因人而异。相比做“加法”,我更想劝考生和家长们不妨做一下“减法”。

比如,在饮食上,无需过度补充营养,甚至购买一些补剂。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聪明药”可以拿来短期补脑。在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样化的情况下,家长不用给孩子特别加餐,迷信所谓的营养品。家长尽量不给孩子增加负担,考虑考试之外的事情。只有“轻装前行”,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对于考生和家长比较关心的睡眠,考生可以尽早培养一些好的睡眠习惯。

第一,大脑高度活跃的情况下不易入眠。要把比较费脑的复习项目安排在晚上的前半部分,死记硬背的安排在睡前。

第二,蓝光会推迟入眠时间。睡前减少光线刺激,尤其不要看手机、iPad电子屏幕。

第三,每天花半小时左右运动、娱乐。

第四,体温升高会对睡眠产生影响,而洗澡,剧烈运动可以升高体温。所以不要安排在睡前2小时内。

第五,如果考生出现了睡不着的情况,不要逼着自己入睡。相反,可以给自己“以毒攻毒”似的反向心理暗示,反复默念“我就是不睡!睁着的眼皮不能闭下来,顶着上颚的舌头不准掉下来!”这是一种 “悖论干预”,可以幽默、轻松地化解“一根筋的死认真”。

作者:赵旭东(作者为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院长,由本报记者吴金娇整理)

编辑:姜澎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同济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招生网(同济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招生网2020招生简章)

同济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招生网(同济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招生网2023招生简章) _专科生怎么报考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