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考研(中国石油大学考研分数线)

中国石油大学考研,中国石油大学考研分数线

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共授予275个项目(人物)国家科学技术奖。青岛市共12个项目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西海岸新区独占7项,其中技术发明奖2项,科学技术进步奖5项。在全市12个获奖项目中,青岛市共主持完成3项,其中西海岸新区独占2项。

海洋成为新区获奖项目的最亮底色。其中,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孙宝江团队主持完成的“海洋深水钻探井控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首创了基于井底压力精准预测的“动态压井钻进”井控技术,大幅提高了井筒压力预测精度,极大缩短了钻井周期,在国内外深水油气田得到广泛应用,获技术发明二等奖。

新区参与的获奖项目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表现也十分出色。其中,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田原宇团队牵头完成的“典型农林废弃物快速热解创制腐植酸环境材料及其应用”项目,通过对基础研究、工艺、设备以及产品进行创新,建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快速热解装置,引领生物质快速热解技术的发展,获技术发明二等奖。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建筑热环境理论及其绿色营造关键技术”项目获科技进步二等奖。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升,获奖项目中,有3项由新区本土企业参与。中石化第十建设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解决了大型煤间接液化“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获科技进步一等奖。青岛清原抗性杂草防治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粮食作物主要杂草抗药性治理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攻克了国内外恶性/抗性杂草防治共性难题,获科技进步二等奖。

此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作为第二完成单位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分别为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操应长教授参与完成的“断陷盆地油气精细勘探理论技术及示范应用-以济阳坳陷为例”以及石油工程学院冯其红教授参与完成的“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关键工程技术与工业化应用”项目。(王雪)

>>亮眼!一所高校捧回四项国家科技奖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主持完成的2项成果获技术发明二等奖,参与完成的2项成果获科技进步二等奖

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共有4项成果获奖,占全青岛获奖数目的三分之一,成为今年“最大赢家”,其中作为牵头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作为第二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表现非常亮眼。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牵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项目是由石油工程学院孙宝江教授负责完成的“海洋深水钻探井控关键技术与装备”,化学工程学院田原宇教授负责完成的“典型农林废弃物快速热解创制腐植酸环境材料及其应用”。作为第二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项目是由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操应长教授参与完成的“断陷盆地油气精细勘探理论技术及示范应用-以济阳坳陷为例”,石油工程学院冯其红教授参与完成的“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关键工程技术与工业化应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孙宝江教授团队——

关键技术攻下海洋深水钻探“拦路虎”

11月3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孙宝江教授牵头完成的“海洋深水钻探井控关键技术与装备”获得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技术攻克了海洋深水钻探井控的世界性难题,项目成果国际领先。

钻探是发现和探明油气等海洋矿产资源储量及分布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海洋资源勘探风险最高的作业阶段。如果打到高压地层,很容易发生井喷。深水钻探井控安全是该行业公认的世界性难题。孙宝江团队以主动井控为出发点,本着早发现、早预测才能早控制的思路,经过近10年研究创建了“超临界-气-液-固(水合物)”多相流深水井控理论模型,攻克了井筒压力预测误差大导致井筒压力控制困难的理论难题,发明的“精确计算井筒压力-早期识别井底气侵-即时处置井喷风险”井控方法实现了井控关键装备研发的源头创新。

在理论支持下,孙宝江团队发明了非体积膨胀原理的井下气侵早期监测方法,开发了基于海面综合录井信息的井喷预警模式识别专家系统,发明了多源信息融合的气侵早期监测装置。“简单说就是借助布设在钻柱等位置的传感器,实时监测地层、井筒各类数据,通过对大量数据实时分析,及时掌控井底气侵情况,实现了‘侵入即发现’,避免大量气体升至海底防喷器以上才发现而导致的井涌井喷问题,为压井作业赢得宝贵时间。”孙宝江介绍。

孙宝江团队还发明了可实现井筒环空压力自动控制的“动态压井钻进”井控装备,实现了“边钻边压”,解决了传统压井方法需停钻关井导致气侵处置不及时、井喷风险大的难题,一次压井成功率100%。

该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35件,其中美国专利4件。据悉,项目成果自2011年投入市场,已全面应用到了我国南海及海外多个深水油气田。项目实施以来连续10年未发生深水井喷事故,经济效益显著。我国海洋国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公里,海洋矿物资源极其丰富,仅南海海域石油地质储量就有230-300亿吨,可燃冰资源量约为800亿吨油当量,其中70%以上蕴藏于深水区。项目成果突破了南海深水油气开发的关键技术,推动了南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助力我国海洋钻井作业能力迈入超深水行列,为国家能源安全贡献了关键技术力量,助力了海洋强国建设。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田原宇教授团队——

国际首创制备“腐植酸”修复土壤

11月3日,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田原宇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的“典型农林废弃物快速热解创制腐植酸环境材料及其应用”项目获得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该项目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农林废弃物快速热解制高纯高活性生物腐植酸工业化生产,将生物腐植酸制成高值靶向腐植酸环境材料,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污染退化土壤的可持续修复。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的同时还可以加快固碳,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田原宇和团队从2003年开始了相关研究,首次提出了“快速热解过程控氧控灰”思路,发明自混合下行循环床快速热解成套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农林废弃物快速热解制取腐植酸万吨级工业化生产。该项目仅授权发明专利就有38件,其中美国专利7件。

据介绍,农林废弃物快速热解产物除了制取腐植酸,还能产出半焦粉、木醋液、硅钾肥、热解干气等,这些产物都非常有利用价值。2012年,世界单套规模最大的20万吨/年工业化装置在广饶建成,年处理企业剩余锯末、玉米秸秆和稻壳20万吨,仅腐植酸就可生产8万吨。

腐植酸是国际公认的绿色高效土壤修复材料,可以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生长,促进土壤团粒化,增加孔隙度,使土壤具有良好通透性,有利于土壤中水、肥、气等调节,形成适合植物根系生长发育的良好土壤环境,提高作物产量。田原宇团队合作企业生产的“澳佳”含腐植酸复合肥料等产品应用到了莱西、平度等地生姜、西红柿、花生、桃的生产,提质增产效果显著,其中生姜产量增加了一倍。

在此基础上,田原宇团队进一步研究创制了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剂、盐碱地改良剂、可降解腐植酸地膜等系列高值靶向腐植酸环境材料,攻克了污染退化土壤可持续修复的世界性难题。目前,该材料系列产品已在山东、吉林和甘肃等20多个省市示范和推广应用。(丁一)

>>青岛自贸片区企业参与完成项目荣获科技进步二等奖

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青岛自贸片区高新技术企业——青岛清原抗性杂草防治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粮食作物主要杂草抗药性治理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工作人员进行杂草抗药性试验。

该项目中,企业紧扣现代农业绿色高效发展战略需求,攻克国内外恶性/抗性杂草防治共性难题,创制了结构新颖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化合物“双唑草酮”,其核心专利已通过PCT进入欧盟、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76件次并授权27件,2018年获得国家新农药登记。

“双唑草酮”首次在国内成功实现了HPPD抑制剂类除草剂应用到小麦田防除阔叶杂草,与当前小麦田其他主流除草剂苯磺隆、唑草酮等不存在交互抗性,有效解决了我国小麦田阔叶杂草抗药性暴发、无法有效防控的问题,在推动我国农业增产增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悉,青岛清原抗性杂草防治有限公司所属的清原农冠集团是专注于新化合物创制和基因编辑育种的高新技术企业,除草剂研发能力位居全球第三、中国第一。近年来,公司聚焦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高度重视高效低风险绿色除草剂的创新研发工作、不断突破行业“卡脖子”难题。以主要抗性杂草治理为重点、作物安全生产为目标,构建了抗药性杂草高效精准防控技术体系,该体系对抗性杂草防效显著,累计推广应用上千万亩,使除草剂施用量减少30%以上。

未来,清原将持续加大对高效绿色除草剂新化合物、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借助青岛自贸片区打造的生命健康产业生态圈优势,构建防治抗性杂草的科技“长城”,成为全球农业生物科技创新的发动机。

中国石油大学考研(中国石油大学考研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