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考研(中国美术学院考研科目)
中国美术学院考研,中国美术学院考研科目
《中国美术报》第246期专题
【编者按】10月10日,“江南有约——中国美术学院油画11人展”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办。研讨会分为上午与下午两场,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长兼主编尚辉,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晴,中国美术馆展览部负责人邵晓峰,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何红舟分别主持。与会专家深入讨论了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在当下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作出的贡献,以及中国美术学院在油画教学上形成的独特系统与整体创作面貌等问题。本文选刊部分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以飨读者。
研讨会现场
时间:2021年10月10日
地点:中国美术馆学术报告厅
研讨会上半场
主持人:张晴、尚辉
研讨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靳尚谊,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殷双喜、于洋,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一川,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张祖英
研讨会下半场
主持人:邵晓峰、何红舟
研讨专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钟涵,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杨参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顾黎明,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章仁缘、孙景刚、杨振宇、王羽天、孙善春,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朱春林,中国美术馆美术部主任裔萼、艺术传媒推广部主任程阳阳、民间美术部副主任王雪峰、典藏部副教授朱剑,中央美术学院城市学院教授张峻明,中国油画艺委会委员李江峰
张晴:这个展览一方面是国美之约,是江南人文之约、美学之约;另一方面是中国油画未来之约,江南永远是这批艺术家的思想支撑、生活支撑和现实支撑。
靳尚谊: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应该是中国油画界的重要的力量,团队很团结,发展得很好。中国美院在全山石先生的倡导下,提出研究油画语言的问题,这是基础问题,非常重要。这个展览就说明了在油画语言研究上,中国美院是遥遥领先的,同时,他们在历史画创作上也是遥遥领先的,这是一个事实。我的基本意见是,研究油画必须解决语言问题、基础问题和创作的基本样式、构图问题,这个解决了以后,用什么风格创作都可以。
邵大箴:中国美术学院抓创作抓得又狠又紧,许江院长非常重视艺术创作。他们的艺术创作中有任务性的,还有他们自己主动寻找题材、主题进行创作的;有地域性的,关于江南的、关于浙江的,还有全国的。同时,他们还很重视国际的艺术视野。艺术创作虽然是当代的,但假如没有国际艺术视野,往往是狭隘的、不全面的,至少没有心胸。没有广阔的眼界,这个创作路子就不会走得很广阔。所以,许院长也很重视国际艺术视野,兼顾地域性、全国性、民族性、国际艺术视野。
最近十几年来,在抓重大历史题材方面,中国美术学院是走在前面的。一个学校的水平和工作的落实程度,从组织艺术创作这方面就可以看得出来。浙江组织的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非常丰富,抓得也非常紧,创作的作品非常多。在这方面,我祝贺中国美术学院,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张晓凌:一个油画展叫“江南有约”,一定是许江的手笔。江南人喜欢读书,因此展览第一有书卷气,第二有南方人特有的灵韵。“江南有约”里面的含义,书卷气加上灵韵,再加上筋骨就齐了。许江最大的成功是带出了一支优秀的创作队伍。中国美术学院的队伍,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是全国唯一的体系化的创作队伍。他们有自己的学术追求、学术理念,成体系、有灵魂、有形态、有作品。虽然他们只是中国当代绘画生态的一个局部,但是对整个中国当代绘画来讲,这个局部很重要,没有这个局部,中国当代文化成体系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只有一个一个局部的体系化成功,中华文化整体性的复兴才有可能,否则就是一句空话、口号。这是我对“江南有约”,许江院长打造的这个展览和这支队伍的一个感叹。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现在,中国美术学院在油画的创作上一直保持相对的绘画的自由性,这是中国美术学院很多年植入灵魂里面的追求,就是想在绘画自由性上找到自己的特点,这次也能看得出来,虽然作品以具像为主,但是也有很多抽象的、表现性的作品。
如何把绘画的自由性、主题性、叙事性结合起来,这对中国美术学院又是一个难题。
王一川:集中看这11位油画家的作品,我感到震惊、震撼,也感受到了中国油画江南学派的崛起和江南地缘美学风格的建构,尤其是他们对地缘美学密码的探寻。参展画家们生长在杭州,耳濡目染的是江南的传说、方言、考古资料等,这些文化因子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了他们的绘画中。
殷双喜:我个人注意到两点,对中国美术学院来说很有价值,一个是文心,一个是哲思。我个人觉得中国美术学院在这两方面有优势、有空间,能够通过这两方面的推进,在中国更加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徐里:今天是中国美术学院在北京美术界创造“国美现象”的一天。中国美术学院在历史上走出来很多大师、巨匠。包括近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的刘文西先生,也是中国美术学院培养出来的,我们国家这个时代最杰出、最优秀的艺术家之一。
“江南有约”这个展览很好地回应了艺术家自身对艺术创作的探索以及他们个人的艺术追求,包括油画在中国在地化之后他们的思考、他们的表达。我个人认为中国美术学院引领了今天中国美术的发展,第一是因为这个学校是有生命力的,第二是因为这个学校是有凝聚力的,第三则因为这个学校是有战斗力的。从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一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主题创作,中国美术学院一直走在各大美术机构的前列,始终有一大批优秀的国美画家将优秀的作品在这个时代奉献给国家。他们的作品进入了国家的美术殿堂,这不仅是填补了中国历史画解决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大型人物画课题的一些空白,在人物画创作如何借助过去的西方历史人物画,如何超越20世纪50-70年代、甚至80年代我们老一辈画家的历史画,又如何在大家经历了“85新潮”以后,各种艺术流派、各种观念、各种技术技巧融合历史画的创作,解决一些观念跟表现问题上都有所建树。中国美术学院的这些主题性绘画创作,是有它自己的面貌的,看似一样,实际上都不一样。
我认为中国美术学院有定力、有定位、有方向,还有一群能够志同道合,愿意在中国绘画的创作道路上一起探索,有凝聚力、战斗力的一批人。所以中国美术学院这些年能够呈现这么多的优秀作品,为国家、为民族留下了一大批反映这个时代的、反映历史的作品。
张祖英:今天参展的11位画家不但是中国美术学院的骨干,也是中国当代油画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在这些年的主题性创作上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就。我非常佩服中国美术学院的朋友们对专业的热爱和刻苦的精神,最重要的是他们的理想。正因为有理想,有共同的追求,我可以看到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师队伍是一支融合的队伍,凝聚着集体的力量,有默契、互相帮助。中国美术学院对中国美术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于洋:中国美术学院的主题性创作团队是全中国的主题性创作团队中最重要的、最好的一个典范。我甚至觉得可以从美术史的角度作为一个现象、一个课题去研究。我听说中国美术学院的老师是争着要画主题性创作,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
尚辉:上午的讨论着重谈了中国美术学院在油画教学上对当下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作出的贡献,以及中国美术学院在油画教学上形成的系统性特征。我觉得大家的发言很少触及油画本身的问题,尤其是处在图像时代里,为什么会存在绘画性弱化的问题。今天即使我们看到展览中最好的作品,同样有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把我们所看到的照片形象搬到画面上,画面的形象、油画中的造型形象不等于图像形象,哪个地方不相同,这是我们今天没有去探讨的问题。这就是靳尚谊先生讲的为什么基础问题会影响你的绘画的水平,并不是说风格、流派不重要,而是风格会因为绘画的水平不够而受到影响,使你的作品不能够成为艺术史的经典,这是我们需要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钟涵:这批画画得好,在艺术上有创造性,在全国起领先作用。中国美术学院有个特点,就是他们不只受简单的苏派或者别的派别影响,他们更多样一些。潘天寿先生提倡浙江不但要有油画,而且中国画也要发展起来,中国画也要山水、花鸟、人物并重,还有书法、篆刻,艺术发展的多样性对油画发展也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油画,也在受东方绘画的影响。我们中央美术学院也有很多画家在此方面进行探索,这种艺术氛围对油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全面性作用。
许江:我要谈的第一个主题,就是这次为什么会选择这些人?我们这支团队真的是高度自觉,想要在大事业当中成就自己,实现艺术价值。
第二个是语言研究的问题。我们这帮人是这样一群活生生的人,一群“怦怦跳”的弟兄们带着一种正能量的、持续转化的语言力量。这种语言伦理的转变是真的,是活生生的,真的是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的再造,地方美感的韵味,还应该有时代生活的锋芒,尤其是那种语言的锋芒、揭示生活本质力量的锋芒、能够让人家痛起来的锋芒。还有对思想启蒙、批判启蒙的那种向往,还有生命伤痛的转换。
第三,把教学跟创作联系起来。这次的11个人就是这个学院的正副院长、系主任和四个工作室的带头人。我们四个工作室的格局,明确提出四通——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这是体系化的建构。另外我们有强大的方法论研究的背景,我们的博士教学很早就开始方法论的研究,就是张晓凌讲的江南书卷气、灵气、筋骨、语言哲学等的思想平台。正是绘画批判的这种力量,凝聚在一起,推动我们大家前进。
(按发言顺序排列)
中国美术学院考研(中国美术学院考研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