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学校研究生就业(普通学校研究生就业情况)
普通学校研究生就业,普通学校研究生就业情况
法律硕士考研机构怎么样? 广州考研机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优质的机构会有自己的企业文化特色,会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使学生的文化教育模式全面升级,也可以有自己的文化价值,在战略方针提升这方面有新的突破,以教育产品和教学质量为核心才能创造更多的品牌发展模式,在追求品质同时可以助力于考生全面成长,提高考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满足考生的学习需求。
来源:【科学网】
教育部信息显示,2022年博士招生人数突破13万,在读博士将达到56万,每年毕业博士人数在7万人左右。在疫情的影响下,就业市场的格局及业务模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随着研究生学历教育普及以及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再次引发关注。
优秀的研究生是我们国家的财富。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科研之路如同探险,刚迈出大学校门,脱离实际、好高骛远,只会让一些“天之骄子”走向误区。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始终存在,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应是学生、导师、家长、高校、科研院所及就业方等各方共同努力的目标。
学生:学历日趋成为毕业后融入社会的一个基本条件
如今的研究生大多为90后群体,大部分人博士毕业时可能都超过30岁。我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发现,现在无论硕士生或是博士生,他们的思维方式相比80后更为开阔,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更多是出于自己的兴趣,以及对生活方式的追求。曾经,我的一个很优秀的硕士生在毕业后,就选择离开上海,回到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的生活更舒服。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也感觉,现在的学生不会将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自己未来事业做强捆绑关系,他们的想法开放,觉得学历只是自己作为日后融入社会的一个基本条件而已。
导师:希望优秀的学生可以继续从事科研工作
博士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关键力量。我的博士招生方向是脑机接口、人工智能及微纳光机电系统,每年珍贵的两个名额让我对资质颇佳的学生尤为珍惜。
那些在科研上特别有灵气有天赋的学生,如果毕业后不再继续从事科研,会有点可惜。站在导师的角度,我希望优秀的学生日后能继续从事科研,哪怕不留在自己的身边。
科研之路如同探险,除了需要勇气、毅力的持续支持,更多的是对科研的兴趣和热爱。我的研究背景是微纳传感器,十二年前我开始尝试用蚕丝蛋白做传感器的基底和封装材料,后面我发现,这个领域比之前用激光加工蚕丝蛋白的发展空间更大。基于蚕丝蛋白的微电子器件、光学器件和组织工程全部结合在一起,包括目前我们做的柔性脑机接口。实验室的日子未免有些索然无味,但只要心怀理想,眼里有光,终将开拓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家长:孩子开心就好,对于就业方面没有太多的要求
谈及学生的家长,90后的父母多为70后,其中75年前居多。而90后与他们的父母正是生活观念及心理矛盾最尖锐的两代人。
因为所处时代的物质条件不同,70后的童年时代,社会物质匮乏,90后的孩子因营养过剩需要控制体重;被灌输的消费观不同,70后倾向于节省、奉献,90后倾向于提前消费、享受当下;受教育方式的不同,70后接受知识的途径有限,他们依托家庭、学校来习得生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必须也只能绝对服从父母与权威,90后则是成长于更为尊重、坦诚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之下,他们通过喜欢或爱好来决定自己学些什么、做些什么;因为教育途径的变化,孩子们可能掌握了比父辈们更多的知识。
很多家长对孩子毕业后的工作没有太多的要求,只要他们开心就行。比起过去的“望子成龙”、“出人头地”,90后的毕业生,无论本科、研究生甚至博士,面对择业,更多出自于个人喜好,及对生活的态度,已经逐步脱离父母的“意见干涉”。
高校、科研院所:更看好学生的整体品德素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据我了解,博士毕业后就业单位首先以科研单位为主,包括高校和科研院所,其次是医疗卫生单位,再次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其他事业单位等。
对于单位、研究所来说,考虑的角度和导师很接近,我们也希望好的学生能够继续从事科研。博士生的培养要把握国之大者,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遵循培养规律,促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抓住产教融合关键环节。
我目前任职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在经历了几代人的培育和人才积累,科研所对学生的要求,更偏向于整体的品德素质。不管在国家的任何岗位上,对于单位来说,首先品德素质要能过关,在社会上可以发挥贡献就可以了。
就业方:渴望人才却盲目囤积,缺乏对于博士生的培养规划
用人单位渴望人才,名校的光环更易获得关注,这属常情。因此博士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后,一般都是从管理层或者高层做起,很少从基层做起,这就是学历带给个人的优势,不过凡事不绝对。目前市场上各种热点和新概念,如元宇宙、脑机接口等百花齐放,无论大厂或是小公司,对于人才的囤积渴望都是巨大的,但很多仅仅是为了人才囤积,盲目将这些高材生招进来,却没有做到“人尽其才”,反而耽误了学生的职业规划。
在日常的办公中,很多优秀的博士生能很快适应于高科技公司的产品研发工作,高薪招聘的高级人才确实能做到“即插即用”,而学生过来的话,可能他要熟悉半年才能上手,但当他完成适应期后,能够输出的东西就不一样了。这些是归功于博士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到更多系统的理论知识,会对专业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并能接触到国内外顶尖的专家团队,正是经过系统科研培训后,无论是学习能力、思考问题的方式及项目的筹划与创新能力,都会对之后步入社会起到成功的保障。
因此,若是企业有合理的培养计划,理性务实的用人观,一个训练有素的科研果实(指博士毕业生)可能只需要6-12个月便能赶上目前大多数在商业体系内成长起来的资深岗。比方说,脑虎科技就建立了更适合人才发展的用人理念,包括引进人、培养人和发展人的整体框架。
总而言之,合理的人才结构应该是高、中、低各类人才各在其位、各谋其政的梯度结构,整个社会才能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方凝聚合力,就会帮助更多的毕业生寻找到更匹配的就业机会,走上更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作者系脑虎科技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
本文来自【科学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普通学校研究生就业(普通学校研究生就业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