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离开教育培训行业的考研人
那些离开教育培训行业的考研人
“考研是一个选项,但不是唯一选项。”
来源|多知网
作者|徐晶晶
图片来源|Pexels
近年来,考研似乎成为一种时代症候,被大范围地记录与剖析。
2022年,全国考研报考人数达457万,同比增长80万人,而2018年仅为238万人。报考人数剧增似乎让考研愈发“内卷”,#女生考研420分排名专业第一哭半小时##女生考研成绩比预估高20分喜极而泣#等热搜屡屡刺激公众神经。
值得注意的是,同比剧增80万人的考研需求端的旺盛并未推动供给端业绩呈现正相关的繁荣——相当一部分考研辅导机构们去年的业绩并不理想。“疫情前那会儿行情好的时候,我们一个学校年收入就上了500万,但去年只有100万,业绩差到我都不打算干了……”一位不愿具名的线下考研机构校长语气里满是焦灼,“疫情两年,把前面吃的全吐出来了。”
监管风暴呼啸而过后,被改变了命运轨迹的部分教培从业者兜兜转转,流转为这届考生的一份子。备考期间,渴望上岸的他们彼此慰藉,也在不断寻找自身新的社会定位。
行业风云流变下,十字路口的个人命运抉择成为我们观察考研群体的一个面向。多知网联系到三位曾有教培从业经历的考生,他们恰好涵盖了三种类型——毕业一年却仍对教育有执念的萌新、初试414分的高分考生、“四战”考生,与他们聊了聊——过去的教育从业经历在他们身上留下了什么?考研,对每个人究竟意味着什么?他们为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了怎样的走向?
01
“考研是一个选项,但不是唯一选项”
@ 桃子,曾为高中语文老师,24岁
2020年6月,我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进入一家在线教育机构。
其实我是典型的小镇做题家。2016年我的高考成绩是河南前一百名,那年河南考生共有82万人,随后我本科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专业。
关于大四毕业后是考研还是直接工作,我纠结过。像我们这样的名校毕业生,主流选择是直接读研,我肯定也是要读研的,但对于报哪所学校纠结了很久。那时,我的状态是边备考边找工作,想着做两手准备,没成想,留的后路变成了前路。
第一次考研失利后,索性我就打算毕业后先体验工作。
至于为什么要进一家教育公司,从现实层面来看,我大学期间做过很多教育方面的兼职,比如高考咨询、家教等,当时找教育相关的工作,薪资待遇和机会比较多。从情怀来讲,我是专注自我成长的人,对教育本身比较感兴趣,我也明白教育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其实,在外人看来,名校生活在光环下,但空心病、迷茫却在这一群体中很流行,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我读书期间看了教育学的书,但缺少具体的生活实践,尤其是我学社会学,去研究别人的生活,却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有生活。这就很矛盾。
刚进入那家公司时,我感觉很好。经过培训后,我成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主要工作是高一暑秋磨课及赠课录制。
但到了后来,我发现,除了行业竞争恶化,我们公司本身也经营不善。尤其是,我当时是怀着教育理想来的这个行业,进了公司后,却发现和想象中的教育落差很大。我时常会觉得,公司需要的不是一个老师,而是一个好演员兼好销售。
紧接着,公司在“双减”落地前就已经听到风声了,开始了裁员动作,我们应届生成为最先被裁撤的一批,所以,在2021年3月底,“双减”前的四个月,我就离职了。
失业之后我反省了很多,也下定决心继续考研。不过我是在2021年5-7月先做了高考报考咨询,攒了一笔生活费后,7月底才开始回老家进行备考。
教育行业的这份从业经历也改变了我的读研方向选择和院校。我之前读的是社会学,但这次经历告诉我:得往真正的教师方向靠一靠。所以我考研选择的专业是清华大学的马克思主义专业——在未来就业方向上,大概率是直接做老师。
就人文社科来说,马克思主义是近几年的热门专业,因为好就业,可以进体制内,可以当老师,考公也有优势,即便走学术路线,也没有非升即走的考核压力。清华大学的马克思主义也是近几年才扩招的,会招30个左右,但是清华没有公布报录比。家人也很支持,因为我经济独立,上大学后基本没问家里要过生活费。
在备考方面,当时疫情防控,没法进学校,不然我就在人大、清华备考了。没办法,我最后是在河南老家备考的。我们县城的付费自习室、公共图书馆并不多,尤其是图书馆,我去过几次就没见它开过。
我自己没有报班,但听了考研机构的线上课程,其实这类免费的公共课资料在网上太容易找到了。我觉得,如果只是听网课,就没必要报班,除非是为了监督自己学习。但如果我自制力差到真的需要外界监督学习,那为什么不干脆选择线下机构报班更有效果呢?
我不是学霸,而是典型的冲刺型选手。学习时间也安排得很随意。虽然教高中语文,但我的强项却是文综。备考时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知识点还挺熟悉的,再加上公共课的基础也不差,我很少像别人那样一天学10多个小时。因为我学的是我喜欢的,所以我会拓展别的内容,不是以应试为导向的,从头到尾都没有备考的紧张和焦虑。最后,我还自己押重点复习,但没想到今年出题范围和方向都发生较大变化。
要说备考期间的迷茫,也不是完全没有。迷茫的点主要在于,如果顺利考上就接上了主流路径,但是没有考上的话就彻底从主流路径中“脱轨”了。而且有很多亲朋好友都积极帮我备考并且无条件信任我,也怕她们失望。
考完后,我迎来了人生难得的长假,开始全国游。
查成绩当天,我当时在海口,那天下着雨,想去的博物馆赶上闭馆,我一整天都窝在酒店里。当天下午3点多,我查完成绩,考得比我想象得还要差,差到我甚至觉得没必要复核成绩。可能还是我准备得不够吧。
其实这样的成绩属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没有对我的心态造成太大影响。事实上,我后面还花了很长时间去安慰那些本来要安慰我的朋友。考研失利这个事情对我的影响像是下雨没办法出去玩一样,会有一些遗憾,但没有构成问题。它唯一能说明的是,我当时如果做点别的事或许会更好。我不是一个自我设限的人,考研就是一个选项,但不是唯一选项,我没有觉得这是唯一必须现在要走的路。
要说反思,我意识到,环境对人的影响还是挺大的,考研确实不适合孤军奋战。尤其是备考后期,我脾气是肉眼可见地变差。一个人备考逐渐懈怠、沉沦的时候,没什么人、没什么东西能拉你一把。
“双减”后,身边的前同事们也都陆续离职了。作为应届毕业生,经历了不靠谱的公司和动荡的行业剧变后,大家倾向于选择继续读书深造,或者选择体制内。至于我,短期内不会考公,我还想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本来是打算全国游的,但云南景美人美,生活舒适,目前,我打算在云南继续待一阵子。5月开始,我可能继续做高考报考咨询,把今年的生活费赚出来。
今年下半年,我可能倾向于找公立校老师的工作实践一下,再决定之后的方向。因为我过往经历虽然都是围绕着教育,但没有公立校的相关经验。
我现在的人生状态就很好,不想为人生规划更远的未来,活在当下,感受现在吧。
无论如何,研究生我还是要读的,早晚而已。一方面,书还没读够,想要继续学习,另一方面,从现实层面来讲,如今很多工作也需要研究生学历起步。
02
“为了找到人生的新方向,我往里砸了8万块钱”
@ 林丹丹 曾为高中语文老师,25岁
我在西安读的大学,2020年毕业,当年5月去一家教育公司实习,毕业就留在那里。
其实我本科读的是西北工业大学的法律专业,母校是个985,但听着就很像一个二本学校。我毕业后并不想做法律相关的工作,案例分析太复杂了,我看得头晕。
好在我大学参加的社团活动挺多的,经常参加各种创业大赛,我也是这种场合负责总结陈词答辩的,站在台上跟大家做分享时会很有成就感,所以刚毕业时觉得老师这份工作也挺好的。
我的主要工作不是讲正价课,而是在B站直播讲课,那个课是作为正价课的赠课与课后作业的,顺便也做运营工作。谈不上什么成就感,公司的付费学生基数不大,我直播时人气最高也就1300。
2021年3月,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我离职了。
离职后我也不是很想继续当老师了,校外培训行业已经这样了,公立校老师的生活也一眼能看到头。
其实,考研的想法冒出得也很有戏剧性。当时我正好考完教资,觉得考得一般,出考场时,突然觉得没考够,就想接着考研了。
至于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考公,其实考公的难度并不比考研低,很多岗位报考有专业、学历以及应届生身份限制等等。最主要的是,我虽然是山东人,很多人都在追求安稳,但我不太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对我来说,还挺怕“稳定”下来的,很怕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就把这辈子的生活都看到头了。
我那会儿还没有全身心投入考研备考。离职后,我在西安大雁塔景区开了一个便利店,想着边开店边备考。便利店总投入差不多是四十万块钱,父母也支援了一些。但由于依附景区,客流受疫情影响,再加上正值西安办全运会,店门口总是搞基建等,便利店的人流量不多,最后还是没开下去。盘了盘,最后还赔了十万块钱。
撤店后,我就回山东老家全职备考。
我这是第一次考研,排除法学和教育相关专业后,想选一个全新的方向,再加上也挺喜欢画画的,所以这次考研考的是清华美院的艺术管理,是非全日制专业。这是清华2017年才有的新专业,规律难找,但也不是特别难考。
不过,由于我是“三跨”考生,从法律跨到艺术理论,完全没有基础,只好在百度上搜相关机构,最终买了北京一家小机构的一对一网课学习。
我报的是协议班,花了8万,父母也支持了一部分。我确实花钱有点大手大脚。
这么多钱砸进去了,就逼着我必须好好学它。事实上,报班也是值得的。去年9月份,我专业课学得还一般,但上了两个月一对一课程后,我专业课模拟考能考130多分。
我备考比较佛系,我想着,本来也毕业了,而且考的是非全日制的,就算考不上明年也可以再考。毕竟我认识的几个清美的学长学姐,都是“二战”考上的。
备考过程中,我学得也不是很辛苦。因为网课是闭着眼都可以听的,我通常睡前听,走路也听。其实文史类有很多需要背的东西,听多了,自己差不多就能复述了。
通常我上午睡到9点多,下午和晚上才开始学习。每天是否学习主要看心情,因为只有自己想学时,学习效率才高。想学的话,我就学到凌晨三四点,不想学的话,比较低落,一天都在看漫画看小说打游戏,我记得当时我花几天时间就把王者荣耀从铂金打到王者段位。
前同事们去年相继离职后,散落在天南海北。但备考时,我发现她们中也有很多在考研,大家就互相鼓励监督学习。
考完当天,为了犒劳自己,我还在北京朝阳特意住了一千多块钱一晚的酒店。不过第二天立马就回归正常生活了。
出成绩当天,我很紧张,当时死活睡不着,我甚至感觉自己发烧了。后来是我闺蜜帮我查的成绩,说考了414分,要知道去年学校的线才345分,当时开心坏了。不过也没有开心多久,因为后来发现,跟我成绩差不多的,也有不少。
由于复试需要提交一篇专业相关的论文,目前我在准备论文。
其实一开始是稍微对这个专业感兴趣才选的艺术管理,后来学的过程中,发现这个领域确实还挺有意思的。如果有可能的话,我未来极有可能从事艺术管理方面的工作,对口的一般是博物馆、美术馆、画廊、拍卖行等的工作。
03
“无论怎样,这是我人生最后一次考研机会”
@ 赵宏 曾为高中英语老师,33岁
今年是我第四次考研了,算是屡败屡战。我本科学的是英语专业,报考的是MTI(翻译硕士专业)。
我是1988年的。之所以考这么多次,更多的是对学历有一种执念。在我们老家,比较重视学习,出了很多优秀的大学生,同辈人都是相互比着学的,父辈们也乐于攀比儿孙辈的学历,我普通本科院校的学历在我们老家可能属于垫底。
第一次是大四那年考的,当时也年前,报考院校定得太高,好高骛远。再加上,我第一年把一个名师的网课内容看了一遍,名师讲的范围太广,针对性差,我没考上。其实,母校本来给了我一个去合作校读研的保研机会,但当时也不知道含金量咋样,我就挺看不上的。
第二次是毕业第一年后二战,结果依然不理想。
之后我就放下了考研这件事,进入一家机构当高中英语老师。
但是在机构当了几年老师后,我越发意识到学历对从事教育的人来说很重要。考研的动力又燃起来了,目标也更务实了。从2020年开始,我就开始边工作边备考。我后两次考研成绩要比前两次好很多。
去年“双减”后,我也没带多少学生了,把考研备考放在第一位。
老婆跟我说:“无论怎么样,这是你人生最后一次考研的机会。”毕竟我现在有家庭,每月还要还房贷,经济压力并不轻,留给我的考研机会不多了。备考期间,我就少带点课,不想其它的,就学吧。
我没有报班,如果报班学,我觉得针对性差,毕竟我经济压力还是不小的。当初是在网上搜到报考学校的学长,花400多块钱买了一些专业课相关的笔记资料和往年真题。我还特意加了一些研友群,大家在群里分享考研信息和资料,也有一些是往年的专业课的视频。至于公共课,我就是买书自学。
因为考的次数比较多,我备考主要是总结失败经验。像我们要考的百科内容很多很杂,每个学校侧重点不同。我是先根据考纲复习一遍,后面忘了就自己再翻真题,总结常考知识点,不断修正复习方向。
我还给自己列了个Excel学习规划表,用蕃茄ToDo来提醒自己。要说完全按计划走,那也不可能,毕竟我还有家庭、还有些兼职要做。但这个表真的能起到督促作用,我每完成一项任务后打勾的瞬间,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我是真的把这次考研当成我人生最后一次考研机会来备考的,我没有试错机会了。但这确实也给我带来不小的压力。考试时,这次的百科题型有些变化,我在考场上慌了一下,甚至在想:这次考不上该怎么办?
好在这次的初试成绩400多分,比前几次都要好,报考学校的官网公布了初试排名,我估计能进复试。这次考上的希望比较大。目前在安心准备复试。
读完研后,如果没有更好的选择,我就还做教培,改教大学英语四六级和托福雅思。之前我只能教高中,有了研究生学历就可以教成人了。
除了考研复试,我今年还准备报考一下本地的公务员,因为公务员有35岁的报考年龄限制,拼一把试试,它跟考研复试时间也不冲突,做两手准备。
(应受访者要求,桃子、林丹丹、赵宏均为化名。多知网王上对本文亦有贡献。)
END
本文作者:徐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