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 图 启功)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 图 启功
肖秀荣考研网课虽然不适合我,但是也不能阻止我报网课的决心。于是我在网上查找资料,并同时去问有考研报读经验的学长学姐们,请求他们推荐好的好的考研辅导班。最后经过我自己网上搜查的资料和学长学姐们的推荐,筛选出比较好的几家考研辅导班。然后在综合了筛选出来的几家考研辅导班,最终我选择了高途考研。和肖秀荣考研网课不同,因为他们的两个老师的模式我觉得很适合我,辅导班有老师专门授课,然后还要老师负责学为学生答疑解惑,而且辅导班的课堂也是充满趣味性的,对于像我这样的人来说,还是很不错的。辅导班还会利用科技来生成课堂报告,看一下自己哪些地方学得好的,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所以在上了几节课之后,我感觉我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最后由于选了一家好的辅导机构,再加上在有经验老师的带领下,自己努力学习,最终顺利上岸。所以后来有人问我有没有好的网课推荐,我第一个就是推荐高途考研,因为我是实实在在地报读过网课,对他们是非常认可的,也是值得我们信赖的。 考研辅导机构网课的授课方式,上课的时间是更加灵活的。学生们可以在机构内先选择好课程以及授课教师,再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确定好考研课程的上课时间。网课的优势就是上课的时间更灵活,平时课业较重的学生们,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选择考研课程,既不会影响自己的课程学习进度,也可以合理的安排考研课程的学习进度。
杨振宁先生即将百岁寿龄。关于这位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科学家,已有很多著述、文章、报告介绍他在物理方面的杰出贡献、深深的爱国情怀、待人处世的大师风范等。
幸有李昕先生的建议,写一本书,谈谈我知道的杨振宁先生。限于我的阅历、水平,我只能写些亲身经历的小故事。其实杨先生还关怀、帮助过很多有才干的能人,他们的回忆录中一定都会有对杨先生的回我忆和感念,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
我有幸认识杨先生40余年。弹指一挥,我也是年过八旬的老人了。每当想起杨先生对我的关怀、帮助,心中总有一种冲动,想把我了解的他做人做事的点滴记下来,与朋友分享。以我很窄的接触面,写的都是小事情,希望大家可以从小事中感受到巨人的风范。
本书内容全部都是我自己的记忆和见解,从酝酿到完成没有请杨先生过目过,所以书中如有不妥,文责自负,与杨先生没有关系。从我们做事的角度,我列出的所有故事都有他人或书面材料为据,至于见解方面,则是我个人的真实感受。
——《我知道的杨振宁》
《我知道的杨振宁》
我在石溪期间最突出的感受就是杨先生特别忙,除了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他还要参加很多学术会议和社会活动。但无论杨先生多忙,只要有中国访问团或学者到访,他都会出面接待并提供一定的帮助。
当时国内有关学科尤其是物理方面的学者访美很多都到过石溪,那里也成了中国访问团和访问学者的海外大本营。我的表叔孟昭英是清华大学教授,早年留美和吴健雄先生是同学,回国后创立了清华大学的无线电系。后来他被划为右派,直到 80 年代初才被平反并允许出国。我记得他 80 年代随中国科协的代表团访问美国,还专程到了石溪,杨先生很热情地接待了他们代表团一行。当时杨先生并不知道我和孟昭英的亲属关系。后来代表团离开石溪回到纽约,表叔给我打来电话,专门告诉我杨先生对他们特别热情,接待也非常周到,整个代表团都很感动,都觉得在石溪杨先生那里就像到家了一样亲切轻松。钱三强先生率中国代表团访美,也到石溪访问,当时杨先生就把能召集到的华人学者都召集起来,一起见钱先生,与钱先生交流。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杨先生接待国内的高能所代表团,当时代表团团长是高能所总负责人谷雨女士,胡乔木先生的夫人。随团一起访美的,还有高能所理论研究室负责人朱洪元先生、高能所主要负责人张厚英及赵文艳等几位。他们要访问美国的多个地方,其中就包括在纽约的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那是在高能研究领域知名的实验室,有比较先进的加速器。
实验室距石溪不远, 大概四五十分钟的车程。为了接待高能所代表团,杨先生专门联系并邀请了多位当时在美国高能物理方面有所建树的专家,请他们为中国代表团做报告,与代表团进行交流。交流结束后,杨先生还在石溪当地一个非常有名的餐厅 Three Village Inn 设晚宴招待代表团。
不仅接待代表团,对到美国访学访问的国内学者,杨先生也给予了很多支持和帮助,可以说是事无巨细。来自北京大学的物理学家高崇寿在加州做访问时不小心摔伤了,但是他之前因为各种情况没有买上保险,一下子面临很大的医疗负担。杨先生知道后就想办法联系,紧急帮他补办了保险,减轻了他治疗的经济压力,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如前所述,我在美国期间也得到了杨先生很多具体的帮助。
当时我们这些去美国访问的人,经济条件都很有限,一遇到问题就会有很大的压力,杨先生总是会及时提供帮助,为身在海外的我们带来温暖。
除了接待、照顾国内的访问团和学者,杨先生更重视国内人才的培养,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国内青年学者开辟国际交流访问的途径,并提供经济上的支持。
杨先生与时任美国物理学会理事长的马沙克( RobertMarshak ) 相熟,于是就从中牵线帮助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谢希德先生和马沙克建立了联系,并在 70 年代末最终促成两国物理学会建立了合作关系,美国定期邀请中国物理学会选定的优秀物理学家赴美参与联合研究。通过这一途径访问美国的很多学者后来都成为中国物理学发展的中坚力量。光是我知道的,就有北京大学的甘子钊院士,做过清华大学校长的顾秉林院士,做过中科院理论所所长的苏肇冰院士,南京大学的都有为院士等。
80 年代,杨先生又在美国华人圈和中国香港地区募集了一些经费,创立了中美教育交流委员会(CEEC) ,专门用于资助中国学者去美国开展访问研究。据统计,一共有80 多位中国学者在该基金的资助下到美国访问研究,其中包括后来担任过复旦大学校长的杨福家先生、著名数学家王元等。谷超豪先生等复旦大学一批数学家在此之前就被杨先生邀请到石溪进行访问研究。我本人也在 1983 年得到中美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去石溪做研究。
这个基金不仅资助物理学学者,还支持数学、化学、生物、医学等学科。医学领域,记得曾资助过我国断手再植方面的专家陈中伟先生,当时杨先生觉得石溪医院给的资助与陈先生的身份不符,还去找他们交涉过。今天我国交通、航空航天、核能等领域的一些人才也曾受到过资助。这些人回国后都在各自领域为国家科技发展做出了贡献。
杨先生为中美教育交流基金募集钱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经常要参加很多社会活动,与商界、政界的人打交道,与他们建立良好的私人关系,同时游说他们出钱充实基金。这些自然要占去杨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还要经常做演讲,给海外华人介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变化,阐述通过基金助力中国科技发展的必要性。这些科研以外的工作让杨先生非常辛苦,有一次杨师母就跟我抱怨,说杨先生不顾自己发着高烧,还要坚持开车两个多小时去纽约做募捐演讲,劝他别去,他不听,还说那是一次难得的机会,错过了就不容易募集到了。
在石溪,我见证了很多这样的事,但是杨先生非常低调,国内很少有相关报道,鲜有人知道杨先生的这些付出。更让人感动的是,杨先生资助我们这些人到石溪访问研究,从不要求我们有任何回报。他只要求我们好好做,回国以后把中国的事做好。杨先生的愿望简单又伟大。
杨先生非常尊重国内物理学界的前辈,也希望让世界了解他们对物理学所做的贡献,所以他就与国内学者合作,把吴有训、赵忠尧、王淦昌等先生的开创性贡献综合写成英语文章, 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后来, 赵忠尧在回忆中写道:从 1983 年起,杨振宁教授花了不少精力,收集整理资料,写成文章发表,帮助澄清了这段历史,我十分感谢杨先生为此所作的这许多努力。
受过杨先生帮助的人很多,他听到中国人在科技方面取得优秀成绩时会特别高兴,有机会就设法提供帮助。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在他 99 岁寿庆时,清华大学出了文集,当时许多人写了文章,感谢杨先生的帮助。经过多年奋斗,中科院赵忠贤院士在高温超导方面取得了优异成果,杨先生建议香港中文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南开数学所理论物理研究室毕业的薛康、孙昌璞、苏刚三位,毕业后都是杨先生设法资助去石溪工作一年的,这在以后还要谈到。再如密码理论专家王小云院士,也得到过杨先生的特别关怀。苏联解体后,法捷耶夫的弟子,例如塔克塔金(Takhtajan) 、珂列平(Colepin) ,也是杨先生尽力帮助到石溪任职的。
类似的例子太多了,记录相关事例的文章也非常多,这里不再列举。对于我自己来说,杨先生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是全方位的。在我眼中,杨先生为人诚恳、正派,待人接物秉承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训。
我这样无背景、非名校出身、能力不强还有一些个性的人,可以说对杨先生毫无帮助,但他仍给了我太多无私的支持和指导,改变了我的人生。其实去美国工作的中国学者不少人比我水平高。对此,杨先生说得很简单,他喜欢我遵守国内的签证规定,到期不多待一天就回国工作,从而很高兴帮助我。
《我知道的杨振宁》以时间为线,记述了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葛墨林先生对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近半个世纪交往的深情回忆。其间穿插了许多令作者印象深刻的专题,既有国际视野的物理学研究,也有生动具体的日常生活;既有真实客观的历史记录,也有真挚饱满的个人抒怀。其中很多内容和照片都是首次发布,具有一定的史料文献价值。
内容简介:
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葛墨林从20世纪70年代末结识杨振宁先生,80年代多次赴美跟随杨先生开展研究,后来在杨先生的直接领导下参与南开大学数学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创建和教学科研,在杨先生创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初期又作为兼职教授短期参与教研工作。葛墨林院士与杨振宁先生合作了近半个世纪,亦师亦友,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在本书中,葛墨林院士以真挚动人的感情,回忆了杨振宁先生在开展物理学研究、支持祖国教育科技发展、维护祖国名誉尊严、关心提携后辈学人等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
作者简介:
葛墨林,1938年12月生于北京,1965年兰州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研究生毕业,1986年到南开数学研究所任教,中科院院士。曾在美国石溪大学、加州戴维斯大学、犹他大学(盐湖城)等以访问教授、著名访问教授、讲座访问教授等名义从事研究与教学。其研究领域主要有广义相对论、规范场论、孤子理论、可积非线性模型、杨-巴克斯特方程等数学物理理论。
金鑫,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结识杨先生
第二章 在石溪(Stony Brook)
第三章 杨师母(杜致礼)
第四章 杨先生对人对事
第五章 南开大学数学所理论物理研究室
第六章 杨先生与南开大学
第七章 初创期的清华高等研究中心
第八章 翁帆印象
第九章 对杨先生的一些认识
第十章 杨先生与中国科技
延伸阅读:
杨建邺 著
SELECTED PAPERS 1945-1980 With Commentary(2020 Reprint)
补充了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戴森等人撰写的重要信件或评论。这一杰出而独特的论文集,为物理学的发展和科学探究的本质提供了重要启示。
end
每日一书
《哲学片段》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 图 启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