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pdf)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pdf

你的行为后果是由你本人控制,还是由外在力量所左右?或者这样说,当你获得某种奖项时,你会觉得获得这个奖项是实至名归,还是运气所致?当你考试没有考好时,你会觉得是自己没有复习到位还是觉得老师出的题目超出了学习范围?当你几经失败之后,你会怪命运不公还是觉得自己缺乏能力?心理学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行为主义者之一朱利安·罗特认为:当人们把自己的行为后果归结为运气、命运或是他人力量的影响时,表明他们持有外控点的信念。与之相反,如果人们把行为后果归因于自己的选择和人格,则他们就具有一种内控点的信念。而个体对某些事件发生原因的归因是存在很大的差异

实验目的:

检验人们在同一情境中对强化原因的解释是否会呈现出稳定的个体差异。

实验假设:

人们在同一情境中对强化原因的解释会呈现出稳定的个体差异。

实验方法:

罗特首先设计了一个包括一系列成对陈述句的量表。每对句子中包括一句反映内控点的陈述句一句反映外控点的陈述句。被试需要从两个句子中选择出那个对他们来说更真实的陈述句,该测验采用迫选的回答方式,即迫使被试在每对陈述句中选择其中一句,既不能不选,也不能两个都选

罗特对这一测量工具几经修订和改进,把量表的条目被精简到23项。同时为了掩盖该测验的真正目的,之后又加入了6个补充项目。最终形成现在的测验,罗特称他的测验为I-E量表,这也是如今该测验广为人知的名称。

接着就是对不同个体进行施测,罗特报告了被试在I-E量表的得分与他们在各种生活事件中的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表明,I-E得分与人们在很多不同情境中的行为都存在显著相关,例如赌博政治活动劝说吸烟成就动机以及从众倾向等。

实验结果:

罗特研究了赌博行为与控制点的关系。他发现,内控型个体倾向于对“有把握的事情”下赌注,且相对于小概率事件而言,他们更喜欢中等概率;相反,外控型个体更愿意在风险较大的赌博中下更多的赌注

内控倾向似乎与自律存在相关。罗特的两项研究均发现: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更倾向于外控;那些在烟盒上出现有关吸烟危害健康的警示之后,成功戒烟的个体更多地倾向于内控

罗特在之后的研究发现,内、外控倾向的形成可能有三种潜在来源:文化差异、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以及父母养育方式的差异。即便在某一特定的文化中,控制点的倾向也与个体的社会经济水平有关。社会经济水平较低的个体具有更大程度的外控倾向。同时,罗特还认为父母在教养孩子时所采取的奖励和惩罚的方式若常与孩子的表现不一致,或是让人难以捉摸,那么这将会导致孩子形成外控的倾向

实验意义:

自罗特编制了I-E量表以来,已有数百项研究检验了控制点与各种行为之间的关系。罗特的理论受到了广泛的信赖,这就清楚地表明了人们对内、外控人格维度的影响及效度的广泛认可,它对预测众多情境中的行为起到了有价值的启示作用。后来的研究者还证明了对控制点的不同认知会影响个体的情绪期望动机行为,从而对其生活工作学习健康等产生间接的影响。

实验应用:

有研究的结果表明,人类对控制感的渴望不是后天习得的,而是一种进化得来的生存机制,是通过基因传递下来的。另一方面,大量重要的跨文化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罗特关于控制点这一人格维度的概念。例如在美国学生中,较高水平的内控倾向与独裁主义有正相关,但在俄罗斯大学生中却并不存在这种关系。有的研究已经发现内控型个体一般应激水平较低,而且很少患有与压力相关的疾病。还有一些研究还将控制点的概念与社会性灾难事件关联起来。

本文参考:《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好了,今天的知识就分享就到这里。如果你对心理学非常感兴趣、想要了解更多的话,可以去看看心理书籍,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课程系统性地学习心理学。

三君院,洞见你我他!每天学一点心理,让你更懂你自己!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