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考研论坛(哈尔滨工程大学考研论坛官网)

哈尔滨工程大学考研论坛,哈尔滨工程大学考研论坛官网

“同学们,在你们从小所学的知识中,中国有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国的版图像一只雄鸡。但从你们迈入哈尔滨工程大学这一天起,你们要重新认识中国的版图。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师生的眼中,中国的版图是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祖国还有三百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等待着我们去保卫和开发,这是我们这所大学几代人坚守的使命与担当。”在开学的第一堂课上,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德森带领新生重新认识中国的版图。

这句话,他每年都要给新生讲一次。这样的爱国入学教育,哈尔滨工程大学坚持了二十余年。

将“哈军工精神”融入专业课

2022年2月28日,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杨德森为同学们讲授着开学第一课——《水声学》。“请记住,我们的版图是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火炬的托盘和手柄就是中国的海洋版图。”杨德森说。

杨德森用这张特别的地图,在学生心中种下了一颗守卫海疆的“种子”。

“杨院士的课程,传授给我们的是‘哈军工精神’。”该校一位学生表示,“作为‘军工精神的接班人’,希望自己能传承拼搏奋进、为国奉献的精神,以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为己任,潜心致学,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为祖国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该校学生工作部学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刘茜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哈军工),现为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是一所有着“红色基因”、面向“蓝色深海”的大学。近70年来,该校坚持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倡导培育的“哈军工精神”,形成了“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的价值追求,以及“忠诚、坚韧、团结、创新”的校风和“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学风。

刘茜告诉记者:“学校每年为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国防现代化建设输送2000余名毕业生。学校不仅希望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力过硬’,同时也希望他们坚定投身祖国建设的理想抱负。每年,学校都会以班级和学院为单位开展专业教育,要求各个学院最优秀的教师(如院士、学科带头人)为学生开设专业导论课,讲述本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意义、发展方向等,帮助学生坚定人生追求。”

让爱国成为人生底色

2020年9月,哈尔滨工程大学迎来了新一届的本科新生。尽管因为疫情,他们较前几届学生来得晚了些,但坐在学校“启航剧场”的他们,脸上仍然挂着无尽的兴奋与憧憬。

在开学典礼上,校长姚郁为他们带来了开学第一课,讲述了在哈军工发生的一个个闪光故事: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从朝鲜战场上调回陈赓大将,创建了这个新中国第一所军事技术院校;哈军工收获了我国第一艘试验潜艇、第一部舰载计算机等数十项“共和国第一”;建校初期,哈军工有200多名将军和院士;在“两弹一星”“神舟飞天”“蛟龙探海”等重大工程中,都有哈军工校友的身影。

回顾光辉校史,姚郁向新生们提出了期望:“把热爱祖国作为人生的底色。”

“希望你们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未来,把自己的志向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心怀爱国之情,砥砺爱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做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中国人。”姚郁说。

“树校风,要在入学就立下好根基。”刘茜表示,校长每年都会在开学第一课上为全校新生讲历史,让新生了解学校在新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以及前辈们的辉煌成绩,鼓励新生传承“红色基因”,从一入学就树立“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的信念与理想。

参观哈军工纪念馆,也是开学第一课的一部分。“希望你们在大学4年里,经常去纪念馆看一看。”姚郁说。

哈军工纪念馆筹建于2011年5月,2013年8月正式对外免费开放,是一所全面展示哈军工发展历程和其所取得的人才和科研成果的历史陈列馆。

“组织新生去哈军工纪念馆参观是我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参观现有近2万件馆藏实物、500余件国家级文物,学生们能够了解哈军工的历史和辉煌成绩,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和社会理想,为中华崛起而奋勇向前。”刘茜表示。

哈尔滨工程大学考研论坛(哈尔滨工程大学考研论坛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