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历史学辩护(为历史学辩护读后感)
为历史学辩护,为历史学辩护读后感历史是什么?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吗?历史该如何书写?一百多年前,马克·布洛赫(Marc Bloch,1886-1944)尝试回答这一问题,书写了《为历史学辩护》。
历史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理由是什么?
“历史学可以触发人们对历史的兴趣,继而激励人们有所作为”。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活动,人类的活动是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而历史又可以使人们思考并且重建过去人们的生活,因而历史学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当代研究也表明,作为人类,当其生理、安全、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都已经满足以后,那么他就需要认识、理解与发现的认知需要了。这个时候,历史学恰好可以满足这一切,那么历史的魅力就是必然存在的,历史学也是必然存在的。所以布洛赫的这一观点是值得肯定的。
历史学具有求知的合理性。为什么具有求知的合理性呢?简单说,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增进人类的利益,而对人类发展有益的工作自然具有其合理性。
历史学具有不确定性。“史学的不确定性正是史学存在的理由,它使我们的研究不断更新”。这句话是发人深思的,时间不同人们的想法也不同,空间上的差异往往也会导致不一样的研究成果。既然一直都在行进,时间从未停止,我们又要怎样去获得那相对静止的点,使思想凝固,获得最纯粹的历史呢?我们来从后文中寻找答案。
重视个人价值、长时段概念
在“第一章 历史、人、时间”中,布洛赫首先阐释了历史的含义。其次说明了“唯有总体的历史,才是真历史,而只有通过众人的协作,才能接近真正的历史”。真正的时间既连续统一又不断变化。历史学研究的领域是广泛的,因为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把历史渗透到各个领域。不管是什么方向正是这各异的人们的合力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所以,应该肯定并重视每个人的价值。治史也需要相互沟通,不能持一隅之见固步自封。布洛赫在这里举了一个宗教的例子,基督教信仰的正是基督教产生的起点,即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我们研究的当然不仅仅是这些,我们往往还关注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关注于事件本身的过程。这样,我们就应该具有总体史观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个细小的问题如果不从大处着眼、宏观分析往往也不会发现其精微之处。
最后,布洛赫谈到了“由古知今”和“由今知古”的问题。古今是无法割裂的,应当从“长时段”去考证和分析。对此,布洛赫说“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
女人衣服的扣子在左边,男人衣服的扣子在右边;手表盘分十二个格……这些是什么?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思想感情。服装扣子问题源于欧洲中世纪,因为当时的贵族妇女有侍女为其更衣,而手表盘分十二格,则是源于巴比伦人的创造。这些都说明,千百年来人类的经历并没有白白过去。“如果真正深刻地认清作为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那我们会感到吃惊,因为人类的特点在于代代相传,每一代都必然具备前辈留给他们的思想感情”。可见,古今的确是密不可分的。
历史考察的一般特征、证据、证据的流传
布洛赫提出了证据的多样性,有弹性的质疑。并且高瞻远瞩预测了未来历史发展的主流,即各种专家在主要问题上达到共识,团结合作以突破自身局限性,共同研究某一专题。但是对于书中一些历史考察的观点,笔者有不同的看法。布洛赫认为只要观察者稍微扩展一下他的视野,就可能造成错觉,人类所有的认识总是大部分得于他人,所以在这一点上,现状研究者的处境比历史学家的处境也好不了多少。我们承认日记不一定是真实的,目击者所看到的现象也可能是假象,但是,现状研究者可以直接从观察者眼中了解情况,而历史学者只能从观察者的观察者的记载中推测事实。
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是当事人毕竟是当事人,除了凯撒谁也无法洞察撰写《高卢战记》的真正目的,对埃及艳后也仅仅是猜测。暂且不提埃及艳后的相貌,当代的人一定会有人目睹其风采,而历史研究者仅仅只是从前人的语句中建构其形象。“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死者的真真切切的生活本来是由死者创造和经历的,所以,不论怎样,现状研究者的研究条件比历史研究者的研究条件优越很多,但是,这并不能说明现状的研究更真实更有意义。承认这一事实,历史学的功用也并不会因此而削减。
在谈及“历史的考证”这一话题时,布洛赫不吝笔墨,用了较大的篇幅来叙述。他简要介绍了考据学的产生和发展,并呼吁人们对考据学持重视态度。布洛赫毫不留情的说“有时连一些出色的历史学家也免不了画地为牢的陋习,错误的教学观取代了名副其实的历史概括,枯燥无味的历史教科书泛滥成灾,可笑的自卑使历史学家离开书斋就怯于向世人介绍自己是如何探索研究方法的……他们蓄意以伪造的历史迷惑无知的群众,厚颜无耻又自以为是,在其史著中充斥着形象化的垃圾和政治偏见,而绝无半点严肃性”。
这些话虽然激进但是现在依然算是针砭时弊,一个人如果满腹学识,但是毫无辨别力和判断力就像一个葡萄酒桶,虽然里面酒水鲜美,但是它不能自给打开桶盖,仅仅是一个酒桶而已。而这样的人的作品,仅仅是史料的堆砌,是一张枯燥无味的大事年表,这样的没有感染力没有思想没有启发性的作品,是无法受到大多数人青睐的,而没有了阅读量,也就没有了社会价值。至于教科书就更应当尊重事实了,虽然历史是不可避免的带有主观色彩的对过去的总结,但是历史的现实效益和未来效益在于指导人类发展,虚假的歪曲的历史不是历史,是历史创作,是扭曲的镜像文件,如同错误的统计结果,不仅无法起正确的指导作用,甚至会妨害发展和进步。
考证学方法逻辑与历史分析
布洛赫用许多鲜明生动的事例和论证,告诉我们除去一些类似于凯撒击败庞培这些无须解释的事实没有人能准确的记住周围发生的一切细节。即不存在绝对的完全的真实。那么,可以说史学具有不确定性,历史学所要进行的就是对真理无止境的探求。
在考证学的方法逻辑中,布洛赫简要的提及了几种方法:
1.比较,P与非P毕有一假。
2.运用社会学方法。
3.相同时,验证模仿行为
4﹒计量考证法。
然而,从事考证是需要足够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训练的。布洛赫一再强调了考据的重要性,布洛赫认为借助于考据水平的精益求精,历史学将会开辟一条追求真理和正义的崭新大道。虽然布洛赫有很多关于对证据使用的描述,但是英国历史学家G.R.埃尔顿在《历史学的实践》(The Practice of History)“证据与批评”一节中的阐述更为详尽清晰,叙述也更为严谨。
面对历史,我们该评判吗?黑与白一定是对立的吗?布洛赫写出了答案。世界是多元的,就算可以抽象概括为日神酒神的二元文化,以人和时间为载体,也必然有穿插交融之处。空洞的责难和空洞的翻案都是毫无意义的,历史是祖先所为,何苦苛求指责。“千言万语,归根结底,理解才是历史研究的指路明灯”。
这样,历史学就注入了“人性”的因素。个人得到了肯定,那么,目光也应该转向个人意愿的产物——社会。如果历史的研究只沉迷于对某种特殊证据的追求,而不寻找相关的详尽的资料,其结果必定是片面的甚至是不清楚的认识。在此处,我们寻找到了年鉴学派总体史思想的源头。空间把人们分离,时间也不是永恒不变的,怎样理解非本土语词的含义,怎样超过特定时期的含义?布洛赫对此展开了探索。在“术语”这一节,布洛赫列举了“圣化”“革命”“中世纪”等词的含义。这些是发人深思的,希望未来可以更多的摆脱空间和时间的局限,用更多的扼要明确的历史学术语来代替那些含糊不清的语言。
历史是与现实的对话,不断被言说
历史何以如此?最后一章,布洛赫以“历史的因果”为题。在这里,布洛赫指出了我们常犯的错误:原因一元论,原因等级分类绝对化。生活本身是多元的,“人类的进程不会像时针那样一直朝着同一方向前进”,历史的原因是什么?历史无限而生命有限,不确定性永远存在,等待言说的越来越多,那么,不断地探索吧。纵使生命消亡了,他人也会继续言说。
历史是什么?为什么要为历史学辩护。不同的史学家有不同的观点。“不管他的选择如何受到控制,它依然是选择;不管他的证据如何充分,它永远不是完备的;不管他的评价多么带有偏见,它依然是他的评价”,这正是历史造就的历史学家的魅力。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赞同还是鄙夷,《为历史学辩护》都是布洛赫这位年鉴学派大师的扛鼎之作吧。
参考文献:
马克·布洛赫:《为历史学辩护》,张和声、程郁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页
参见弗兰肯(Pranken.R.F):《人类动机》,郭本禹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页
C.W.西拉姆:《神祇·坟墓·学者》,刘遒元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第31页
田汝康、金重远:《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95页
G.R.埃尔顿:《历史学的实践》,刘耀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6页
为历史学辩护(为历史学辩护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