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怎么样)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怎么样
  一般一个考研好的培训机构在复习计划和节奏方面把控的都非常的好,从英语到高数,从政治到专业课,会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分配复习时间,也会给考生带来更好的复习长短期规划,比如将复习分为基础阶段、调整阶段、拔高阶段、冲刺阶段等等,一些更好的培训机构比如高途考研,还会根据考生的复习情况,综合汇总数据,了解考生的一些弱势学科、短板内容,进行专题复习,补齐考生的短板,进行针对性的复习指导,让分数提高的更快。  三、1对1授课方式

自“第二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体系特色馆藏征集活动”发布以来,我们陆续收到了多家院属单位图书馆推荐的特色馆藏。每一本馆藏都代表了专业领域的特色,承载了科学事业先行者们的心血,见证了一段中科院人书写的中科院历史。在此基础上组织的全院特藏系列征文,以历史为主线,展科学发展历程,聚我院科研风采,为您讲述馆藏背后的科学家精神和感人故事。

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图书馆,珍藏着几部表面已经发黄的书:《地理知识》创刊号、《甘青农牧交错地区农业区划初步研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地理》《中国综合农业区划》等。这些书把我们的思绪一下拉到了以往的岁月,也想起了南京地理与湖泊所的老所长,中国地理学界一代宗师周立三先生。

图1 周立三院士

周立三(1910年9月20日-1998年5月27日),浙江杭州人,经济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1933年周立三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1940年4月转入重庆北碚协助黄国璋先生筹建中国第一个地理研究机构;1946年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进修;1947年回国后在中国地理研究所晋升为研究员;1950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3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正式成立,周立三担任副所长、研究员;1959年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副所长;1978年3月正式恢复周立三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1980年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3年9月担任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科学顾问组副组长;1984年3月担任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名誉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所学位委员会主任等职务;1987年领衔承担了国情分析研究;1998年5月27日在南京逝世。

洞察国情、民情,立德、立言、立功;关爱人才、英才,三顾,三省,三思。周立三院士是中国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创办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元老。他为现代地理科学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地学界做出了光辉的榜样。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述彭评

1949年解放前夕,中国地理研究所部分人员搬迁广州,留下一批科研骨干,由周立三负责组织成立南京留守工作站。周立三与当时地下党员施雅风领导了“反搬迁搞应变”斗争,成功地抵制了国民党当局欲将该所全部迁往广州和台湾的图谋,为保存新中国地理研究机构和骨干力量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此期间,他还创办了《地理知识》杂志,普及大众的地理知识,也就是现在的《国家地理》的前身。

图2 《地理知识》创刊号(南京地湖所图书馆藏)

1949年5月至1958年,周先生协助竺可桢先生筹备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50年6月下旬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筹委会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决定分为地理、地图和大地测量三个组,第一组普通地理由周先生主持。由于筹委会主任竺老在北京,副主任黄秉维仍在上海华东区工业部任职,故暂由周先生负责处理地理所筹委会的日常事务。

图3 中国科学院颁发的聘任书

图4 1943年部分科研人员于状元碑大院内合影

解放初期,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国家急需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区划研究是为了最合理有效地利用全国各地区的自然和经济资源,根据国民经济需要,制定农业生产部门的特定任务,通过划分不同的地带和区域,因地制宜,进行正确的专门化与综合发展,使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而确定每个地区农业生产的专门化与综合发展,不仅应根据国民经济的需要,而且要充分考虑各地区的自然特点,要了解历史形成的地区差别和发展水平,还要密切配合其他社会经济条件。因此,农业区划是极其复杂而有综合性的问题。我们国家土地广大,农业经济悠久,经济与自然条件又很复杂,同时,统计资料可靠性差,对各地农业生产现状的了解也不够确切,进行全国性的区划工作尚多困难。

周先生以一个科学家的敏锐意识到制定规划迫切要求对各地区的调查研究,尤其是边远地区的综合考察和深入研究很有必要。1955年7-10月间,研究所派遣了一个经济地理调查队,由周立三、吴传钧、赵松乔和孙承烈等研究人员,业务辅助人员马境治,事务员赵鸿儒组成,前往甘肃,青海农牧交错地区进行了一次有关农业区划的调查。在野外调查期间的最初两个月,还得到了兰州大学地理系的冯绳武和西北农学院农经系麻高云两位同志的协助。此次调查范围北至河西武威、张掖,越祁连山,西到海晏、共和,经乐都、循化,进入大夏河与洮河上游地区,南至武都、碧口,再经临洮、兰州而东至西海固和同心,历经110天。调查方式除搜集有关上述地区的资料外,采取路线和重点县市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选定此地区进行调查,是由于该地区自然条件复杂,不论在地理景观上和地方农业开发过程上都表现出很明显的过渡地带特点,属于复杂的农牧交错地带,而过去对该地区的地理情况缺少了解。虽然调查范围内大部分地方经济还较落后,但正在积极进行开发,未来从经济地理位置上无疑将成为大西北的重要中心。为配合发展远景的需要,如何合理地配置农林牧的生产,分区进行专门化和综合发展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周先生将这些考察的研究成果汇集起来,撰写了《甘青农牧交错地区农业区划初步研究》一书,并于1958年出版。

图5 《甘青农牧交错地区农业区划初步研究》(南京地湖所图书馆藏)

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周立三先生又积极倡议组织多学科的新疆综合考察队,这项工作得到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先生的大力支持。周先生先后担任副队长、队长,组织新疆考察队,从1956-1960年连续五年对新疆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布局进行全面系统地考察。他十分重视以任务带学科,要求各专业考察小组的活动密切联系新疆的经济建设。每年考察结束后,都要进行总结,提出对新疆生产发展的建议,征求地方对科学考察的意见,以制定好年度计划。在对新疆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周先生还先后重点组织对额尔齐斯河的开发、吐鲁番盆地的综合利用、开都河改道及其对博斯腾湖的影响、塔里木盆地的盐土改良等多次专项考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在考察中,周先生还与新疆队的其他领导、前苏联专家以及全体队员团结合作,重点研究了新疆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农业合理布局的问题。于考察最后一年组织全队力量完成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及农业合理布局的远景设想”综合考察报告和13个专题研究报告,并召开专门会议,向乌鲁木齐自治区领导和有关部门进行了系统汇报,有针对性地论述了有关农牧业生产发展的重大问题,这套研究报告是新疆队数年考察的结晶,为新疆的资源开发和发展规划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建议,多年来一直被有关部门作为编制计划或规划的重要依据。考察团队依据其全部成果,分别撰写了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等10多部专著,受到中央和新疆许多领导部门的好评。其中周先生直接领导撰写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地理》一书,于1963年出版。

图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地理》(南京地湖所图书馆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业面临的严峻问题是如何改善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使农业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如何发挥地区优势,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农业区划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1979年,周立三先生应国家农委邀请,主持了“中国综合农业区划”的工作,他和全国各方面的专家合作,密切联系农业发展的问题,论述了全国10个一级区和34个二级区的农业发展方向,剖析了当时农业生产存在的掠夺性开发和自然资源被破坏等问题,分别就土地利用、农业生产布局、农业技术改造等重大问题进行了专题分析并提出建议。这一研究成果被中央许多部门广泛应用和参考。他所著的《中国综合农业区划》获得了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图7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主题馆藏与获奖证书

周先生虽然离开我们很多年,但是他的音容笑貌还历历在目,老先生一直是南京地湖所图书馆的忠实读者,也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楷模。他只要一有空,便不顾年事已高(当时已是80多岁高龄),来图书馆坐一坐,学习最新出版的图书、期刊和报纸。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仅以短文,纪念周老先生。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