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官网)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官网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首批纳入2000多家发电企业。过去的一年,其运行情况如何?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28日,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约1.94亿吨。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孙永平研究碳交易十多年。近日,孙永平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面对面专访,在谈及全国碳市场的运行时表示,“总体来说并不算活跃”。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孙永平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不仅如此,过去的一年,全国碳市场还出现过碳数据造假事件。就此,孙永平表示,企业碳数据造假,很可能是因为对碳交易相关规则没有吃透,因为这(碳数据造假)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件非常不划算的事情。

碳市场流动性仍有待提高

NBD:根据2022年6月28日的数据,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94亿吨,累计成交总额84.64亿元。您觉得这一成交量算活跃吗?这对于全国碳市场的发展影响如何?

孙永平:肯定不能算活跃。当前,全国碳市场配额以免费发放为主。一方面,部分规模较大的发电企业,技术比较先进,免费配额基本可以覆盖其排放量,甚至还有富余。不过,对这部分大企业来说,富余的配额能够创造的经济效益并不大,企业交易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从碳排放数据核算角度来看,由于企业对于自己的配额余缺情况无法准确预估,导致交易主要集中在履约期临近的一段时间,降低了其他时段全国碳市场的流动性;第三,目前全国碳市场参与主体仅包括控排企业,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暂未允许入场,降低了市场流动性。

全国碳市场流动性不足的一个后果是,碳价格信号的权威性不足,难以有效引导企业的节能减排行为和决策。同时,如果碳价不具有权威性,对于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创新的激励作用也有限;第三,如果碳市场流动性不够,无法盘活企业的碳资产,将难以形成一定规模的碳资产池,也就无法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节能减排项目投资。

NBD:您谈到碳市场流动性不足的一个后果是可能难以发挥碳价格的信号功能。请问您如何看待当前的碳价水平?以及如何看待未来的碳价波动情况以及未来趋势?

孙永平:从理论上来讲,碳价反映的是全社会的边际减排成本。当然,碳价有效反应全社会边际减排成本的前提是引入有偿分配。但现在的全国碳市场配额以免费发放为主,因此难以有效体现边际减排成本。

长远来看,边际减排成本与减排潜力有关。随着减排潜力的下降,边际减排成本将越来越高,碳价肯定是越来越高。

“碳排放数据造假是非常不划算的事情”

NBD:全国碳市场启动这一年以来,给发电企业带来的负担大吗?去年下半年,多地陆续实施限电限产相关举措,这与全国碳交易的启动是否有一定关系?

孙永平:国内大型电力企业的技术基本已经迈入世界先进水平,按照当前电力行业采用的标杆法分配配额时,它们一般不缺配额;而一些小规模的电厂,可能出现配额紧缺的现象,今年就有部分企业未完成全国碳市场履约。

部分小规模电企未能履约,也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它们的规模确实比较小或者技术落后,能源燃烧效率比较低,全国碳市场启动之后,它们面临的履约压力较大;第二,部分特殊企业,例如热电联产企业,当前的配额分配方法对它们来说偏严。

不过,去年下半年的限电停产现象更多是因为煤价高企等多种因素,和全国碳市场的启动没有直接关系。就像刚才所说,目前全国碳市场配额仍以免费发放为主,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并没有形成很大的成本负担,而且去年下半年还没到履约期,并没有对企业形成直接的资金压力。

NBD:根据生态环境部6月份公布的《关于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调整2022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要求各地生态环境部门强化碳排放数据日常监管,严厉打击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当前碳数据核算存在哪些难点,以及如何预防碳数据造假?

孙永平:企业碳数据造假,很可能是因为没有吃透全国碳交易相关规则。因为对他们来说,这其实是一件非常不划算的事情。

一般来说,企业配额分配采用标杆法或者历史法。若采用历史法,如果数据造假,企业今年的碳排放数据看起来减少了,购买的配额也减少了。但企业第二年获得的配额也会相应减少,第二年企业面临配额紧缺的压力将更大;如果采用标杆法,在设备和技术并没有明显提升的情况下,通过数据的横向和纵向比对,主管部门很容易发现数据造假。

企业数据造假一旦被发现,可能会被处罚。无论是现金处罚或者配额处罚或者被纳入失信名单等,这对于企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要想避免数据造假,一是要采用合理的核算方法,避免负向激励企业造假;二是推广在线监测,对企业的排放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当然,这需要结合监测设备成本来综合考虑;三是要通过建立行业协会和引入注册制核查师等形式,充分发挥碳核查机构自身监督作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211125895101

“全国碳市场还没有长出牙齿”

NBD:按照计划,“十四五”期间我国八大高排放行业都将逐步有序纳入碳市场。经过一年的运行,在您看来,目前扩容时机成熟了么?

孙永平:不止是发电行业,八大行业中,其他行业的扩容其实都已经准备多年了,方法学上基本成熟。但目前来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些内外部挑战,包括新冠疫情的反复和俄乌战争等。因此,全国碳市场的扩容可能还需要考虑国际形势和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情况,包括经济稳增长、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多个目标的实现情况。

不过,全国碳市场既然已经启动,未来其扩容肯定还是将逐步推进,但八大行业的扩容可能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分步骤地逐步进行。

NBD:全国碳市场启动近一年,是否达到了您的预期,和您预想中有还哪些不同?

孙永平:目前的全国碳市场配额基本以免费为主,对于节能减排的作用有限。可以说,全国碳市场还没有长出牙齿。

当然,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已经是迈出了一大步,未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也需要循序渐进,我们需要给它时间,初期不要对它有太高的预期。

从长远看来,随着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推进,全国碳市场对于节能减排的作用将慢慢显现,其牙齿也将越来越锋利。对于市场来说,一个表现可能是,免费配额将越来越少,取而代之,有偿额度占比逐年提高,届时企业的节能减排压力可能也会加大。

至于全国碳市场什么时候可以长出锋利的牙齿,这取决于我国整体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转型过程。

NBD:在您看来,我国碳市场接下来可能还将发生哪些变化或者说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

孙永平:对于全国碳市场一定要分阶段来看,目前只能说是从区域试点走向了全国试点,仍然处于初期阶段。这种情况之下,通过电力行业试点,可以充分暴露碳交易各个子系统存在的问题,并尽早完善,为进一步扩容做好准备。

目前来看,全国碳市场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有待完善,一是稳步推进全国碳市场的扩容,既急不得,也等不得;二是完善全国碳市场的顶层制度设计,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三是明确未来全国碳市场的改革路线图,使企业可以形成比较稳定的预期。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