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考研(西北大学考研分数线)
西北大学考研,西北大学考研分数线
本文转自:人民网
人民网西安7月12日电 (韦衍行)7月9日,“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网上主题宣传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启动。启动仪式上,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队长王建新,和他的学生——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西北大学考古学博士研究生巴哈在现场分享了一段“长安复携手”的佳话。
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队长王建新。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 王阔摄
“故事要从我手中拿着的这组纪念邮票讲起。它是我国和乌兹别克斯坦为了纪念两国建交30周年发行的,邮票上有两幅文物图片,一个在中国发现,一个在乌兹别克斯坦发现。”王建新的讲述从一组纪念我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建交30周年的邮票开始。
“第一幅浮雕图像,是在西安的一座北周古墓中发现的,记录了北周时期,来自中亚的粟特人在长安生活的场景。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粟特人通过古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新疆、甘肃和当时的都城长安等地‘做生意’,后来很多人就留在了中国,也就有了这幅记录中亚粟特人在长安生活的场景。”王建新娓娓道来,“另一幅壁画,是在古代粟特人的故乡,也就是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出土的,有趣的是,上面也发现了唐代中国人的形象。”
“这幅壁画就来自我的老家,是在阿弗拉西亚卜遗址发现的。”巴哈接过王建新的话头,“有学者认为,上面展示的人物中有‘女皇’武则天。”他回忆道,自己第一次见到这幅壁画是在中学课本上。后来,他在本科学习了历史学,对这幅壁画的历史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之前在阿弗拉西亚卜遗址博物馆看到过这幅壁画的实物,当时就觉得好像之前与它见过,让我觉得‘我应该去研究它’。所以,2015年,我来到西北大学读历史学硕士,2019年,又成为了王建新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巴哈表示,他现在确定了博士论文的题目是“阿弗拉西亚卜遗址研究”,继续挖掘这幅壁画背后的故事,“我希望,我的研究可以为乌中两国合作,为我们共同开展遗址保护和展示工作提供学术上的一些帮助。”
壁画上的故事发生在1000多年前,让我们了解了古代中国人和粟特人友好交往的历史,而在中国文献的记录中,还有2000多年前,古代月氏人西迁和张骞出访的故事。
王建新介绍道,公元前2世纪中叶,生活在中国的月氏人,从敦煌、祁连附近出发,一路向西,到达了中亚的阿姆河流域。这才有张骞为了寻找月氏人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同中亚友好交往的大门。他出使西域时的见闻,被记录在了《史记》《汉书》等文献中,让古代中国人知道,原来在我们的西边,还有那么多的国家、那么多人。
“20多年前,我们为了寻找和确认月氏人的文化遗存,重新启动了丝绸之路的考古工作。从中国的甘肃、新疆出发,再到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地,我们一路寻找着月氏文化遗存。刚刚看到的纪念邮票中,有一组图片,能看到明显的草原特色,反映了东西文化的交融,而这些,都与古代月氏的考古发现有关。”王建新的讲述,令观众对丝绸之路充满向往,“从2009年起,我们进入中亚地区开展工作。通过考古调查和发掘,我们结合新旧考古资料,终于确认了西迁中亚的古代月氏人的文化特征和分布范围,也重新认识了古代月氏与贵霜的关系,通过考古发现的这些新资料和新成果,让我们重新了解和确认了丝绸之路的历史。”
王建新进一步介绍道,在已有双边合作开展中外联合考古工作的基础上,2019年3月,我们把乌、塔、吉三国学者请到了西安,大家达成了共识,多边合作开展费尔干纳盆地的考古工作。当年9月,又在吉尔吉斯斯坦举行了首次中、乌、塔、吉四国联合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形成了中外联合考古工作的新形式、新局面。
在讲述的最后,王建新感慨,“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人民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共同创造了古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交往。今天,丝绸之路把我们再次连在了一起!丝绸之路遗产的跨国联合’申遗’,加上近期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的成立,丝路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篇章,正在不断续写。”
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丝绸之路考古工作,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更好、更深层次地促进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王建新说。
“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网上主题宣传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文物古迹司、考古司、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陕西省委网信办,陕西省文物局,西安市委网信委,人民网,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联合主办,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支持。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中央新闻单位、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地方网信办和文物局、商业网站等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及陕西方面有关负责同志、主要商业网站平台、网民代表约200余人参加启动仪式。活动期间还举办了“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 激活中华文明新活力”主题分享会。
西北大学考研(西北大学考研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