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格式(历史研究格式规范)
历史研究格式,历史研究格式规范
“刀刀相连,丝丝入扣。”中国碑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内涵博大精深,是不可多得的国之瑰宝。近日,一套填补我国碑刻文化史研究空白的学术论著——《中国碑刻研究通论》正式出版。该书由江南大学教授、无锡市历史学会副会长金其桢精心编撰,历时30多年。
《中国碑刻研究通论》全书分为三卷,是一套从大文化视角系统性研究中国碑刻发展史的大型学术著作。以碑刻史论、碑刻文化专题论、珍奇碑刻考探三个角度为主,三卷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今年7月14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其中绝大部分碑刻都在第三卷中有所介绍。
“碑刻这座文化宝库对青年时代的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探访观赏古今碑刻和阅读有关碑刻的图书文章成了我的一大爱好。”聊起与碑刻的不解之缘,金其桢说,“随着研读历史文献资料和碑刻介绍研究书籍、实地考察探访越来越多,我惊异地发现,当时国内竟然找不到一部全面系统介绍、论述中国历代碑刻文化的专著。如果对中国历代碑刻的研究、了解仅仅局限于书法艺术和文字考订,那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和思考,金其桢在1999年完成了117.2万字、600余幅图片,由上、下两篇组成的探索性专著《中国碑文化》,成为敢于“吃螃蟹”的人。《中国碑文化》出版后得到了社会各方的肯定,在2003年荣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记者了解到,近日出版的《中国碑刻研究通论》是在《中国碑文化》的基础上,修订增补了近20年来中国考古界、史学界、碑刻界发掘、研究的新成果,以及金其桢对新掌握的文献资料、实地考察材料的进一步论析。“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终于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完成了现在这部206万字、1300余幅图版的《中国碑刻研究通论》。”金其桢说。
“嘉惠学林,有功文献”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阿祥对《中国碑刻研究通论》的称赞。他如此形容该专著:“纵则贯通、横则全面,复在纵横驰骋之余,殿以拓宽掘深、趣味盎然的珍奇碑刻,于是‘通’之旨趣越发彰显,‘论’之细密益形显著,‘研究’意味更加浓郁。”
苏州碑刻博物馆原副馆长张晓旭认为,这是一套将深奥的学术问题简单化,将复杂的碑刻文化理论通俗化,含金量十足的学术专著。
江苏知名文史专家、徐州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田秉锷也对这套学术论著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这是江苏学界的时代成果、阅读感受中的学术之光。希望更多的读者,早一天阅读到金其桢先生的《中国碑刻研究通论》,穿行一次中国的碑刻世界,感受那青石的冰冷,以及青石历经的繁华。”
(江南时报记者 杨爽)
历史研究格式(历史研究格式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