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研究(史学研究如果离开了哲学的指导)

史学研究,史学研究如果离开了哲学的指导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古代文明史上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璀璨夺目的精神文明,中国传统社会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在学术文化上,都达到了世界的高峰,并开启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近代转型历程。近代以来,西方殖民势力伴随着军舰、商船、《圣经》,汹涌东来,古老的中国不但被强行纳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而且领土被蚕食,主权被侵犯,尊严被践踏,国家生存面临着严重危机,中华民族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但是,中国人民不甘沉沦,前赴后继,艰苦探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找到了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民族振兴的成功道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彻底终结了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中华民族赢得了历史性新生,这是我们走向民族复兴的基础。历经曲折,接续奋斗,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政治和理论勇气,开启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进程,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奇迹,中华民族迎来成长壮大的黄金时代!

中华民族的黄金时代也是历史学的黄金时代。当中国历史的车轮驶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以伟大政治家的高瞻远瞩、远见卓识,将历史科学的重要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当今世界,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复杂的世界,也是变化最为迅速的世界。要真正读懂当今世界,把握其未来走向,我们需要进入历史的深处,更加准确地认识历史运动的本质,牢牢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历史学承担着不容推卸的神圣使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历史之问和时代之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的知识精英们开始反思国家的历史道路:为什么曾经强盛一时的中国会陷入落后挨打的深渊?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像西欧那样的资本主义,实现欧美那样的近代化?这是一个半世纪以来不少学人冥思苦想、潜心钻研的历史之问。基于不同的理念、立场,人们得出不同的答案,“全盘西化论”、“文化保守主义”等思潮喧嚣不已,“诸家之说,蜂出并作,各执一端,崇其所善”。

当历史迈入21世纪的今天,中国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回望历史,我们必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中国能创造人类有史以来最令人叹为观止的现代化奇迹?这一奇迹的历史根源和实践逻辑是什么?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

历史之问和时代之问,从表面上看是两个问题,但其隐含的历史和理论本质,浑然一体,既不能割裂开来,也不能孤立回答。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这些形式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要正确回答历史之问和时代之问,需要完整地而不是局部地、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深入地而不是表面地考察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从新时代出发,溯源而上,寻规律,究因果,明得失,辨是非,从中国历史的实际出发,得出真正具有全局意义的历史结论。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对中国史学的学术体系进行深入反思。

建设新时代中国历史学

学术从来都是时代的回声。清代著名学者凌廷堪曾说:“学术之在天下也,阅数百年而必变。”皮锡瑞则称:“学术随世运为转移,亦不尽随世运为转移。”每一代人都有自身独特境遇,也有各自独特的问题和思考,历史学也是如此。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史学工作者,有条件也有责任建设具有鲜明中国特色、适应时代要求的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一句话,我们要建设新时代中国历史学。

新时代中国历史学,是20世纪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它也必然具有显著的时代特色。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是新时代中国历史学最鲜明的理论标识。唯物史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旗帜和灵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一以贯之的基本原则和优良传统。我们坚持的唯物史观不是僵化的、教条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真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就是当代中国的历史唯物主义,是21世纪历史唯物主义,是当代中国学人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本质的科学指南。新时代的中国史学,必须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为指南、为遵循。

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新时代中国史学的根本追求。历史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梁启超曾说:“我国二千年来史学,视他国为独昌。”又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史学文化,积淀了悠久深厚的史学传统,如求是的传统、求真的传统、经世的传统等,从而孕育出中国史学生生不息、不断前行的品格。新时代中国历史学,必须全面总结和继承数千年优秀史学传统,立足中国国情,立足当代实践,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问题视阈、理论范式、学术理念、研究方法、表达形式。一句话,要做有思想的学问,要打造历史研究的中国学派。这是新时代中国历史学行稳致远的基本前提,也是中国历史学和世界史学展开平等的、有尊严的对话与交流的底气所在。

以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学科融合为方法论特色,是新时代历史学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人类知识谱系中,主要发轫于西方的近代学术,强调学科分类,严格学科边界,其长在此,其短也在此。其长在术业有专攻,研究专注于一隅,结论相对严谨可靠;其短在实践中往往愈分愈细,缺乏全局眼光、总体关怀,故其研究,往往一叶障目,留盲人摸象之讥。当代世界学术面临两个基本趋势:一是没有哪个学科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能够解决任何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也就是说,不同学科之间的协作正在成为必要;二是学术的进步越来越建立在相关学科取得的成就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学科之间的融合、渗透和相互依存正在加强。新时代历史学必须正视这种趋势,跟上学术发展潮流,冲破学科樊篱,主动与相关学科展开互动和交融,善于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借鉴其有益成分,对人类历史进行多视阈、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和观察,进而得出更加客观、更加全面、更加可信、更能经受住历史检验的结论。

在独立思考中推动创新

没有历史的思想是空洞的,没有思想的历史是盲目的。历史学的创新,必定是思想的创新、理论的创新。在天马行空中产生不了创新,沉溺于历史的碎片同样产生不了创新,历史学的创新只有建筑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能到达探究规律、升华思想、构建理论的彼岸。

实现创新,必须提升历史思维。人类历史漫长曲折,极富变化,气象万千。面对浩如烟海的档案、文献、文物、著述,人们直观看到的,通常都是局部的东西,甚至是大量的资料碎片。如果不擅用历史思维,不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就会迷失在资料与细节的汪洋大海中。无论如何着力,离历史的本质与规律只能越行越远。培养历史思维,离不开三种眼光。一是长时段的眼光。观察问题,目光要长远,不能局限于一时一事,不能基于个别时段的历史现象轻率地作出长时段的历史结论,要坚持将研究对象置于较长的历史时期全面观察,深入分析。二是整体的眼光。不能见孤木以为森林,不能用局部的考察代替对整体的把握,更不能用个别案例的结论代替对全局的认识。三是发展的眼光。即不能把研究对象静止化。静止构不成历史,人类社会一直处于发展变动状态,这是最基本的历史实际。三种眼光是历史思维最基本的原则,不可动摇。

实现创新,必须深入历史本质。在人类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都有具有全局性、根本性意义的问题,在任何时候,真正的史学家对这些问题都不能绕着走。事实上,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观察与思考,是真正辨析历史的前提。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水平,取决于对这些问题的掌握程度。真正成功的史学体系,不可能建筑在东拼西凑的资料碎片上,不可能满足于对历史细节的苛求,更不可能止步于对时代问题浮光掠影的考察。严肃的历史研究,必须从大处着眼,从本质着手,在深入思考中推动创新。“见孤木以为森林、拾芝麻以为珠玑”,过分纠缠纠结于历史的细枝末节,缺乏对全局的认识和把握,忽视对本质和规律的探索,只会陷入碎片化的历史,历史学也就不可能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学习历史,研究历史,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探索变化原因,发现变化规律,洞察变化本质,把握变化方向。这样的历史学,才能获得尊重、赢得尊严。

实现创新,必须独抒己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始终是历代中国史家的精神追求。真正的史学研究必须有思想、有灵魂、有立场,照抄照搬、拾人牙慧是没有出息的。面对形形色色的新思潮,面对各种学术流派的相互激荡,不能人云亦云,不能亦步亦趋,而要坚守自己的学术理念、学术传统和学术品格。推动创新,要善于发现新的问题,敢于提出新的观点,勇于展开新的学术争鸣,使史学更有生机、更具激情、更富活力。独抒己见、砥砺学问,激浊扬清、坚持真理,使我们的学风走上正直之道,使学者更加包容、更加客观,容得下批评与异议,不为近利所动,不为浮名所惑,潜心学术,宁静而致远。

在服务现实中走向未来

经世致用是中国史学最悠久、最深厚的传统,是感人至深的学术情怀。司马迁说:“述往事,思来者。”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明确提出“学业将以经世”,指出:“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后之言著述者,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则吾不得而知之矣。学者不知斯义,不足言史学也。”当代中国创造了人类有史以来最辉煌的社会发展进步的奇迹、现代化奇迹,而且还正在创造新的更大的奇迹。面对时代进步的洪流,历史学家们最有价值的行动是,投身到洪流深处,去中流击水,去引领潮流,而不是站在岸边,指手画脚,信口游谈。

中国史学从来都是在直面时代问题中,探索其成因,追溯其源流,寻找其答案,进而实现认识的升华与飞跃。饱含着经世热情,中国史学从《春秋》《史记》《资治通鉴》一路走来,探索治乱盛衰之源,阐明得失成败之因,成为智慧之学、有用之学。清代学者洪亮吉感叹说:“古今之大文曰经、曰史。经道乎理之常,史则极乎事之变,史学固与经学并重也。……夫学古为入官之本,前事即后人之师。是非淆则褒贬谬,褒贬谬则从违乖。处无善其身,出无资其用,其有害于世道人心也,岂浅鲜哉?”

学术进步一刻都离不开对现实的关怀。社会进步、文明提升需要历史科学,而在服务现实中,历史学将获得实现创新发展的不竭源泉,这一源泉就深藏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中,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汲取、去书写和记载。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机遇、新课题、新挑战层出不穷,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治理方式都处于急剧变动之中,史学工作者以其独有的视角,抚今追昔,察往思来,在资政育人、服务现实的过程中,完全能够发现新的学术生长点,产生新的思想和灵感,在服务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实现学术的跨越,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展望未来,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富强、世界的大同,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历史的滋养和智慧。新时代中国,正行进在创造更加美好明天的大道上;大变局的世界,正经历着开创新型国际关系的深刻转型。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与考验同在。这是一个历史学大有可为的时代,是历史学可以充分发挥潜能的时代。生逢这样一个时代,史学工作者要不负韶华,将使命记在心中,将责任扛在肩上,牢牢把握时代脉搏,用心聆听时代声音,积极回应时代关切,做有灵魂、有思想、有担当的史学研究,在学以致用、经世济民中追寻学术理想、实现人生价值、履行历史使命!

(本文节选自《中国历史学前沿报告(2020)》,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高翔)

书籍简介

中国历史学前沿报告(2020)

主编:路育松,中国历史研究院纪委书记、副院长。《历史研究》《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常务副主编,《历史评论》副主编

副主编:焦兵

2020年12月出版
300.00元
ISBN 978-7-5201-7474-9

内容简介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贺信精神,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策划出版《中国历史学前沿报告(2020)》一书。本书在利用中国历史研究院及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在史学研究、文献资料、学科评价、学术期刊等方面优势的前提下,反映了2019年度中国历史学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本书既是对2019年度中国历史学研究进行的全面分析,也是运用大数据对年度中国历史学研究成果的量化分析。同时,通过专家推荐和业内外评选,了解专业内外对史学研究热点、趋势的认知及异同,希望通过持续推出年度前沿报告的方式,为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时代中国史学贡献自己的力量。

目录

做有灵魂、有思想、有担当的史学研究(代序)……高翔

·上编·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学……高翔

2019年中国历史学研究评价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课题组

·中编·

2019年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研究报告……张旭鹏

2019年中国古代史研究报告……卜宪群 等

2019年中国近代史研究报告……崔志海

2019年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报告……辛逸 董龙 赵懿

2019年世界史研究报告……晏绍祥 孟广林 邢来顺 赵学功

2019年考古学研究报告……方辉 等

·下编·

2019年中国历史学五件大事

2019年中国历史学十大关键词

2019年中国历史学十大研究热点

2019年中国历史学五部优秀著作

2019年中国历史学十篇优秀论文

后记

想了解更多本书详情及购买

请保存下图,打开淘宝

整理 石石

审核 李丽丽 宋荣欣

转载自:鸣沙

史学研究(史学研究如果离开了哲学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