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需要(考研需要考哪些科目)

考研需要,考研需要考哪些科目

为了考研,我们需要努力到什么程度?

对于很多加入“考研大军”的年轻人来说:

考研,是一项不能后悔和没有退路的事业。

也就是说,自从你第一天决定去考研,同时推掉眼前一些聊胜于无的工作机会,接下来的一两年时间,考研备考,将占据着你几乎全部的生活和时间。

尽管很多人认为,为了考研我们必须做出前所未有的努力,甚至是悬梁刺股式的勤学苦读,但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儿。

考研和高考不同,不是在父母和老师的督促进行的主动学习,而是同学们在成年以后,自主决定、自律学习的第一次或许也是最后一次重大考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努力和拼搏,其实效果并不好。

因为在成年以后,大学生考研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课本知识看不懂,习题资料不会做,亟需向父母和老师请教,而是没有计划性,缺乏正反馈,情绪状态也不稳定。

所以与其简单粗暴地堆砌学习时间,搞疲劳战术,以“虚假努力”来麻痹和感动自己,还不如改善备考心态,提高学习效率呢。

01

首先你需要在冷静客观的状态下,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考研规划。

要理性评估自己的基础水平,不要总想着3个月逆袭,但是最起码要在4个月之内,将英语、政治和专业科目的课本例题全部过一遍,也就是做好第一轮基础知识的复习。

其次,计划不宜太过宽泛,最好能精确到学习哪门课程,钻研哪本参考书,什么时间打好基础,什么阶段梳理体系,什么时候开始第二轮和第三轮的复习,最后又需要多长时间来刷题测验和查漏补缺,这都是需要在制定考研规划的时候,就心知肚明的。

也就是说,在你决定考研的第一时间,你就应该明确自己到底应该报哪一家教培机构的网课,提前准备和搜集哪一家出版社和考研名师的教辅资料。

哪怕你已经是“二战”考研或“三战”考研,这些基本步骤也是少不了的。

关于考研的学习计划,我们可以用流程图的形式,清晰客观地表现出来。

大的框架不动,小的分支可以随时调整和细化,既有利于我们开始每周或每月的复习进度,又有利于我们每天进行反思和总结。

所以,计划的制定实施,不可马虎大意。

02

至于正向的反馈机制,这一点在我们玩手机的时候非常明显。

比如看短视频,通常是一个笑料接一个段子,只要你点开过类似的题材,平台的推荐机制就会把无穷无尽的同一标签下的视频推送给你。

又比如玩游戏,系统会在一开始给新手玩家匹配简单电脑,让他们更容易获得胜利、经验和成就感,虽然看上去那些玩家ID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但其实就是电脑AI。

所以说,在考研复习中,我们也非常需要这样一种可以诱导自己沉浸和迷恋的反馈机制。

也就是说,从最细微的知识点、原理公式和选择填空题出发,先让自己逐步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再给自己安排更加复杂和艰深的题型。

不要一开始就急功近利,废寝忘食也要将眼前的书本啃完,这样一方面会让自己身心俱疲,对学习做题产生厌倦和逆反,一方面在一开始就会被海量的知识和题型搞得头昏脑涨,白白损耗掉大量的精神和意志。

更重要的是,越学越没有信心,越学越觉得颓废厌倦,这就是缺乏正向激励机制的结果。

03

至于一些考研生大肆宣扬的“考研就得每天学习12小时以上”,也是有道理的。

但是在一开始,应该以调整状态和循序渐进为主,并不是你每天闻鸡起舞、熬夜苦读,最后就能考研上岸的。

归根到底,备考应试最需要的还是计划、习惯和状态,只有在这三点范畴之下进行的努力,才是有用功。

如果一个考研生,在父母和家人的“胁迫”下,心不甘情不愿地开始了考研之旅,却一没有计划,二不谈习惯,三不求状态。要么没日没夜地苦读蛮干,要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么就马放南山、拖沓偷懒,丝毫没有一点儿“正经考研”的样子。

这又是何苦呢?

总之,考研是一项苦差事,我们应该谋定而后动,合理制定规划,坚决实施计划,保证每天能够安安稳稳地趴在书桌前至少10个小时,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每一轮的背诵、刷题和复习任务。

当然,偶尔也不妨看看电影、听听音乐、出去走走,给自己的心灵放一个短假。

毕竟,学习需要情绪,考研需要状态,努力也需要勇气!

考研需要(考研需要考哪些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