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失败(考研失败后找工作难吗)

考研失败,考研失败后找工作难吗

“人生就是这样,总有一阵子什么都做不成。”

2月21日,下午2点57分。

碧琪心不在焉地写着今天的报表,眼神总是不自觉地划向斜前方的钟表。她打算三点整登录研招网系统,这是她第二次考研。

幸运数字3或许带来了一丝好运气。当碧琪将紧贴在屏幕上的手掌一点一点向右移开,383的分数让她如释重负地吐出一口气。但还没来得及庆祝,紧随其后的大两位数排名将一盆冷水狠狠泼向碧琪。

冷静地打开了姐妹群聊,她说“不太妙”。

——从惊讶到惊喜再到失落,是考研成绩出炉后很多人心情的真实写照。

在457万人的试卷中,高分的定义被不断刷新、推高。即便是相对稳定的文科专业,400分也奇妙地沦为一个比比皆是的分数,甚至有人在汉语言文学的考试中得到451的总成绩。

考研人们无法不问自己:“是我不够努力么?”

▲摄图网版权图片

这群人自然也包括碧琪。她感觉自己心里一直紧绷着一根细弦,而这次失败让它无声断裂。

作为一个在社会语境中的“大龄女青年”兼在职考研人,连续两年的失败,家庭的考公催促,工作的重复繁琐,爱情的灰暗凋零……碧琪好像丧失了定义自己存在的能力,空洞乏力的无意义感的冲刷着她的身体。

我还能干什么?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是不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啊?

——这是发生在小北身边好友身上真实的崩溃经历。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相似的瞬间,怀疑自己,关于自己的一切都很糟糕却不知如何改变。

而在这样的处境中,我们该何去何从呢?

01

挪威高分黑色爱情喜剧《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女主角尤利娅有着在旁人眼中顺风顺水的人生。

尤利娅是医学院的优等生。但有一天,她意识到自己感兴趣的是人的灵魂,是心灵而不是身体,因为手术给她带来了类似于做木工的感觉,“太具象了”。于是她选择转攻心理学。

在浏览社交网站的时候,她察觉到自己是一个很视觉化的人(visual person),摄影师才是她想要尝试的领域。于是,她不留后路地将全部学生贷款用于相机和镜头的购置,同时在书店兼职维持生计。

直觉,在尤利娅的生活中,似乎是她做出种种选择的唯一依据。

比如在爱情方面,她随机快速地开展一段一段亲密关系,比如她经常更换发型,随机染成的粉色、金色、黑色的头发……而跟想要随性而为的你我不同;幸运的是,她的每一种选择基本得到了身边人的理解与支持。

看起来,尤利娅是一个“伍迪艾伦”式的、被骄纵的小资女性角色,她的“女主角”光环让人羡慕,诸如还不错的才华、过得去的家境、一次又一次被认可的试错机会,以及北欧“easy模式”的生存环境……

但我们并不能在她身上寻找到“乐观”“快乐”的踪影,哪怕是片刻的;她总在质疑,难以忍受现状。她好像拥有了一切,除了快乐。

在她同男友阿克塞尔的恋爱趋于稳定后,她认为两人关系是潜在不平等的。男友对孩子的期待,男友又一次的事业成功让尤利娅无法忍受。于是,她逃出阿克塞尔的新书发布会,随机地闯入了一个陌生的派对,爱上了一个陌生的男人。可遗憾的是,这一次的新恋情同样并不持久。

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爱情还是事业,尤利娅都拥有最大程度的自由权。她可以随意地选择专业,选择情人与爱人,选择是否结婚和生育。

但问题正在这里,当你终于可以选择了,当你看上去毫无后顾之忧,你要怎么选?你会真正获得快乐吗?

当这个矛盾出现在尤利娅的生活时,就是这些持续不断的追问:“你现在在做什么?”“你有什么想做的事么?”“最近在忙些什么?”

尤利娅感到尴尬、被冒犯和无言以对。当我们没有按照社会指定的轨道,没有符合他人期待成为一个目标确定的年轻人,一个妻子,或是一个听话的女儿时;我是谁?我如何彰显我的存在?

02

实际上,无论是考研人,还是尤利娅,她们本质上面临着相同的困境:持续的不安全感,以及如何平衡自己对“被期待感”的需要和逃避。

如果“我”没有符合他人的期待,没有成功地成为“同质化”的成功者,那该由什么来定义我们的存在?

这自然导向了有关“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的思考。而任何一个没有失去精神的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被「存在主义」紧紧抓住衣襟。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第一次提出了存在主义这一称谓,对于“人是如何存在”的问题,他指出:

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是“虚无”,孤独无依,永远陷于烦恼痛苦之中。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人同他的自下而上条件相脱节,面对着的是一个无法理解的世界,即是一个荒诞的世界,人永远只能忧虑和恐惧。正是忧虑和恐惧,才揭示人的真实存在。人有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的自由,忧虑、恐惧使人通向存在,只有存在,才谈得上自我选择的自由,它与光明和快乐相联系。

也就是说,你的存在客观而言是一个相对混沌的偶然产物。你无法被定义,也无法被解释,你完全自由的,虽然伴随着绝望与荒诞。你一遍一遍地推动滚下山的石块的行为本身,就正在带来自我价值的意义赋予。

在《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中,尤利娅十分羡慕阿克塞尔在职业中获得的成就。

她对工作中的阿克塞尔的凝视,更像是一种疑问和观察,是一种对自己从身份和职业中获得自信和安全感的希望。电影中的尤利娅并没有看清这一点,她不断将自我意义外化,也就是依赖不同的男人对她生活产生的不同影响。

同样,读好书、考好学、找好工作、买好房子……这里的每一步都被我们附加上了“生活的意义”。

不过,换个人爱并不能解决爱情的难题,完成一个一个被规定好的任务也不能解决生活的难题。即便足够幸运地解决了难题,我们就真的能够摆脱迷茫的状态吗?

也许,我们需要面对的,是“我们自身如何真正与世界建立联系”的难题。

03

法国哲学家加缪在文学作品最大程度地了去描述人与世界的关系,无论这种关系是何种面目。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令堂去世。明日葬礼。特致慰唁。”它说得不清楚。也许是昨天死的。

虽然加缪本人极力否认自己是一名存在主义者,但其与之文本对现实生活中可能面对的各种问题讨论都是存在主义式的思考。

不同于克尔凯郭尔的痛苦,在荒谬与苦难的范畴之外,他引入了阳光。

1953年10月30日,他写给勒内·夏尔的信中说“我最近也在考虑在阿尔及尔的时光,考虑我的童年。我在尘土飞扬的街道上、在肮脏的海滩上长大。我们游泳,稍远一些,就是纯净的大海了。对我来说,生活是艰难的,但我大部分时间里深深地感到幸福。

即便我们知道,加缪患有肺结核,经济状况糟糕,时刻面临二战带来的身体危险与精神压抑。

他的希望在他的文本中同样处处可见。在《鼠疫》中,奥兰城内的居民被抛掷在一个突然崩溃的孤城中。

但加缪并不局限于塑造人物的痛苦,结构的矛盾,他让一个普通记者“朗贝尔”完成了在混乱世界中的自我赋予与意义塑造

朗贝尔来自巴黎,因受一家报纸的委托来奥兰调查阿拉伯人的生活情况。他本打算留在奥兰报道市内突然出现的死老鼠,但疫情的加速扩散和突然的封城,让异乡人朗贝尔决定逃离奥兰。他寻求官方的帮助、期待省府的举措,最后冒着风险找到科塔尔(卖酒的商人)买到一个可以摆脱“囚禁”的机会。但真正要离开的那一刻,他决定“我想留下来跟你们在一起”

好像总有一颗“不灭的太阳”照耀在加缪的作品之中。他提示我们,人生和命运就在一次次积极的应对中成为属于他自己的东西。

借着光,我们可以说出“我反抗,故我存在”。

04

在挪威文化中,人们觉得自己失败时会自嘲“哦,我真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这种糟糕并不指涉道德败坏,而更近似于“失败感”。

但就像加缪所说,“攀登顶峰,这种奋斗本身就足以充实人的内心。”

就算失败了,甚至糟糕了又能怎么样呢?

虽然考研糟糕但是我们会在一整年的学习中感受到了自己的能力边界,虽然爱情糟糕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否定项的排除确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在应对生活的过程中,一步步地获得了对自身的认识。

或者,直接一点,生活是我自己的,想糟就糟,和其他人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的快乐和痛苦,成就与失败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这些独特的生命体验从来都无法被测量。

所以,如果感到失败,不妨直接承认,此刻我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了。

毕竟生活只是一段漫长的成长故事,而无目的,有坚持,或许就是最充实的人生之路。

-End-

编辑:冰然,妍书

观点资料整理自:《加缪》,

作者:[英] 爱德华·休斯 ,译者:陈永国

图片来源:电影《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截图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箱:

scb01@pup.cn

《加缪》

作者:[英] 爱德华·休斯 ,陈永国 译

点击图书封面☝即可直接购书

暴力、虚无、荒诞,在“西方历史上糟糕的世纪”里,加缪与其同代人都无法逃离这种冲突。那么,为什么加缪能成为加缪?

《异乡人》

作者:(法)加缪 著,张一乔 译

点击图书封面☝即可直接购书

异乡人又译为“局外人”,诺贝尔文学奖得奖小说,二十世纪法国文学经典。清华大学赵晓力老师导读推荐。

今日活动

你有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的迷茫和悲伤时刻吗?是如何度过的?在评论区互相鼓励吧!

小北将从留言中选出两位幸运读者,送上今天的主题图书《加缪》。

手机成瘾的我们,如何夺回对生活的控制权?

这件人人都会面对的事情,为何难以启齿?

连“man”都成了歧视性词汇?别对语言惯性习以为常

点击在看,每一段经历都值得鼓掌

考研失败(考研失败后找工作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