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就业网(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就业网站)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就业网,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就业网站
  北影考研班可谓是遍地开花,当然选择有实力的机构很重要,考研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现在很多考生对于考研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需要投入更多精力,选择更加专业、更性价比的机构可以获得更好的培训条件,在短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每个人都应该对考研有更多的信心,只有意识到它的价值才能更好的投入到其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122. 考研调剂机构花钱的可靠吗?谨防考研的骗局

近日,网上流出的一张关于武汉大学2021年辅导员拟聘用名单引发舆论热议,名单上的29人全是清一色的985名校博士研究生,甚至还有海归的名校博士。

部分舆论感慨:学历不值钱了。其实,国内部分高校招聘辅导员早就直接要求博士学历。而博士们趋之若鹜,并不是学历不值钱了,而是部分高校辅导员岗位可能更吸引人了。当然,这里面既有就业压力的问题,也有个人选择的因素。

那么,优秀人才面对就业时,都会作何选择呢?近段时间,武汉部分高校发布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从中或许可以看出一些趋势。

武汉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封面。

以武汉七所名校(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20届毕业生来看,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的比重相对较高。其中,武汉大学本科生毕业后,有一半以上选择继续深造。而这七所名校选择就业的毕业生中,留在湖北(武汉)就业的比重持续增加,去往外省就业的毕业生群体,主要向东部和南部区域流动,去往北方区域就业的趋势逐步减缓。

此外,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体制内工作,吸引人才的能力日趋增强,越来越多名校毕业生“挺进体制内”。

【01】

人才流向,往往预示着区域发展潜力,他们向东部和南部聚集,也意味着这些区域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更能提供优质的工作岗位和良好的生活条件。

分析全国8所顶尖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流向数据可知,北京、天津等环渤海湾城市吸引优质毕业生的能力正在削弱,而广深、沪杭,甚至中西部的成都、重庆、武汉、长沙、郑州等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增强。

北京大学官网。

以北京大学来看,该校毕业生在京就业占比为43.55%,去往广东占比20.62%、华东(不包括上海)占比11.73%、上海占比6.48%、西南占比5.17%;而清华大学毕业生首选就业地是北京,其次是广东、上海、浙江、四川、江苏、福建;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在京就业占比为55.54%,其次为广东、上海,还有浙江、江苏、四川等地。

复旦大学在上海就业占72.75%,其次是广东、浙江、北京、江苏等地;浙江大学毕业生在浙就业占比近6成,其次为上海、 广东、 北京、 江苏等;南京大学毕业生在江苏就业占比45.45%,其次是上海、广东、浙江和北京,南京、上海和深圳成为南大毕业生就业城市前3名;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生主要去向为上海、广东、浙江、北京和江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生,在安徽就业的比例为23.3%,其次是去上海、浙江、 江苏、 广东、 北京等,去往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相对集中在四川。

由此可见,广东、上海和浙江等经济发达区域对这些顶级人才的吸引力更强。以复旦大学为例,超七成的毕业生几乎都留在上海,而北京大学毕业生留京工作的不到一半。更有数据显示,清华大学本科生毕业留京工作的比例,由2013年的30.7%减到了2020年的21.9%;硕士生留京工作的,由2013年的56.1%减到2020年的39.6%。这些离京的毕业生,主要流向了广东和上海。

这也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和长江经济带吸引顶级人才的能力越来越强。

大刚查阅了武汉七所名校的数据,也符合这个人才流动趋势。

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2020 年,该校本科毕业生中,有1168 人赴“长江经济带”所涉及省市就业,占比55.86%;有 435 人赴“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占比20.80%;有 145人赴京津冀地区就业,占比6.93%。

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毕业生重点区域就业分布。

武汉大学本科毕业生流向,基本和华科一致。59.12%毕业生服务于长江经济带,流向粤港澳大湾区的本科毕业生占比19.65%、而流向京津冀地区的占比为8.92%。

武汉大学毕业生重点区域就业分布。

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中,流向中南地区的占比50.89%,其次为华东地区占比20.73%、西南地区占比10.16%、华北地区(京津冀)占比为8.71%。

华中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

人才流向,或许也是当前南北经济失衡的又一注解。

上海尽管房价较高,也有落户门槛,但其产业优势明显,对名校毕业生尤其是复旦大学毕业生在落户上也有所倾斜,颇具人才吸引力;粤港澳大湾区不仅产业优势明显,落户政策也相对宽松,人才向该处流动也在情理之中。

【02】

武汉,名校众多。所以,对于人才问题,武汉的策略并不是“抢”而是“留”,随着大学生留汉工作持续落实,以及新兴产业和总部经济快速发展,武汉对本地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增强。此外,随着武汉部分区域快速发展,其对国内名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也在逐步提升。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就业质量报告。

大刚对武汉七所名校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进行分析,找出涉及毕业生就业流向的相关数据。

武汉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分布:湖北25.62%、广东20.09%、北京7.15%、上海6.58%、浙江5.79%、江苏5.21%。

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就业流向分布:湖北32.60%、广东19.50%、北京7.24%、上海5.94%、浙江5.79%、江苏5.30%。

武汉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

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分布:湖北33.91%、广东21.33%、上海7.94%,北京6.22%,浙江5.02%。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就业流向分布:留在湖北就业2976人,占就业人数39.41%。其次为广东、浙江、北京、上海和江苏。

华中师范大学毕业生(含研究生)就业流向分布: 湖北22.02%,广东14.71%、河南6.41%、浙江4.69%、福建4.52%。

华中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截选)。

武汉理工大学毕业生(含研究生)就业流向分布:湖北33.89%(其中,武汉30.24%),广东18.06%,去往上海、江苏、浙江就业的毕业生占比均在5%以上。

武汉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毕业生就业(含研究生)流向分布:湖北36.47%(其中,武汉32.31%)、广东13.89%、北京6.37%。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生就业(含研究生)流向分布:湖北 34.23%、广东19.42%、河南5.56%、浙江4.63%、北京4.18%。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截选)。

大刚暂时未找到华中农业大学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但该校2019届毕业生的相关数据可供参考,数据显示,华中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分布:湖北32.99%,广东省15.18%,浙江7.05%,北京5.56%,上海5.46%。

华中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截选)。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就业流向分布:武汉35.85%,湖北(除武汉)4.73%,广东12.61%,浙江6.03%,江苏5.35%。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就业区域分布(截选)。

整体来看,武汉七所名校的毕业生,约有三四成选择留在湖北留在武汉,这个比重也是逐年上升的。以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就业流向为例,近三年来,该校研究生留鄂留汉的人数逐年增加,2020年相比往年增加的人数最多。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留鄂留汉近三年情况。

事实上除了武汉的七大名校,湖北和武汉对于其他顶尖学府人才的吸引力也在增强。在2019年对复旦大学的毕业生“争抢”中,尽管华为、寻梦信息科技(拼多多)和腾讯等都是大赢家,但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也成功抢到18人,称得上是“虎口夺人”了。

【03】

湖北和武汉对本地名校毕业生的吸引力,无疑在逐年增强。事实上,多年来,尽管武汉高校众多,但湖北并不是这些优秀毕业生的首选。

还是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该校2011届本科毕业生中留在湖北的比例只有19.62%,2013年增长到了23.4%,2020年则增长至33.91%,9年来增长了72.83%。而广东对华科本科毕业生的吸引力则在减弱,从2011年的榜首(占本科生毕业就业人数30%)回落到了2020年的21.33%,湖北取代广东,成为华科本科毕业生就业首选省份。

在2013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毕业生中,有25.61%选择在湖北就业,该比例在2020年也上升至36.47%。

还是那句话,优质人才的流向,预示着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

从就业单位行业分布看,2020年华科本科毕业生主要就业的三个行业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5.63%)、制造业(17.93%)、教育(13.73%)。

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大刚发现,华科毕业生去往的这些500强企业中,有不少总部位于武汉或者有分支机构在武汉运营。

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前十的中国500强企业。

根据2020年公布的武汉企业100强,“千亿元级”企业有4家,分别是东风汽车、中建三局、葛洲坝和宝武武汉总部。此外,还有九州通、恒信等众多优秀企业,国内企业巨头(比如华为、阿里巴巴、腾讯、小米、百度等)纷纷在武汉设立第二总部、华中总部或者其他分支机构,他们的存在无疑是人才留鄂(汉)的最大动因。

近年来,武汉“留人”的决心不可谓不大。尽管去年受疫情重创,武汉仍专门召开推进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工作专题会,并立下军令状,力保2020年留汉就业创业大学生不低于25万人。根据官方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11月底,武汉新增大学生参加社保27.5万人。也就是说,这一年新增留汉大学生超过27.5万人。

相比北上深广,武汉相对较低的房价和宽松的落户政策,也都是这些毕业生们选择留下来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动因显然是产业发展和武汉城市能级持续上升。留住人才,必然又将进一步推动城市产业得到持续升级,从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留住更多优秀人才。

良性趋势一旦形成,就能产生巨大的虹吸效应。人才是城市未来竞争的核心力量,武汉要继续向前发展,还需要留住更多本地高校毕业生,甚至还要吸引更多国内顶尖学府毕业生前来就业创业。

人才之于城市发展,任何时候都不嫌多。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就业网(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就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