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研究课题)

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研究课题

SSAP社科方法研习营(以下简称“研习营”)为社科文献出版社青年创新基金项目,由学术传播中心联合群学出版分社发起,聚焦呈现社会学学者如何完成一次好的研究、享受一次学术写作之旅、打造一部高品质的学术著作的完整过程实施要素。

研习营第一季聚焦“田野中国的方法与技艺”,旨在邀请不同研究方向的社会学学者真诚地与社科领域的学子、研习者、爱好者们回顾其研究过程与技艺——讲述他们在田野研究背后的故事,分享他们如何提出研究问题、如何进一步聚焦研究议题、如何转化为可行的研究计划、用怎样的方法收集分析资料,以及如何在理论与资料的穿梭审视间发展出具有解释力的概念与论点。我们希望以群学分社的学术出版物为桥梁、以研习营为媒合平台,打造出一个学者与读者间的学术共同体。

2022年春,值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重建40周年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建系100周年之际,我们有幸在4月1日晚间邀请到了分享嘉宾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杨善华教授、周飞舟教授、卢晖临教授,主持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长聘副教授孙飞宇为大家带来社科方法研习营第一季第二期活动。他们以“北大社会学的田野传统与新生”为题,与大家真诚分享北京大学社会学在多年的科研与教学中对社会调查方法的体系化积累,以及对“社会学中国化”理念的不懈追索。此次活动在社科文献出版社举行,并在B站@SSAP社会学之思、微信视频号@社科文献@社会学之思线上平台同步直播,邀请了来自首都高校、科研单位、智库等机构的部分读者来到现场参与了活动。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北大社会学系系友童根兴在活动开场致辞中回顾了社科文献出版社社会学出版与北大社会学的深厚渊源,并以时间为序线盘点了北大社会学在我社出版的类型多样、权威前沿的学术精品(详情可点击转跳→)。他指出本场作为本季研习营中唯一一期以机构为名举办的活动,不仅向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恢复重建40周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建系100周年致敬,也是在他所求学的北大社会学98级文科班毕业2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以此形式表达多年来对授业恩师的感念之情。

杨善华

从田野到研究

第一位分享嘉宾杨善华教授以“从田野到研究”为主题讲述了他多年来在田野调查研究中的宝贵经验,以及将田野与教学相结合的真知灼见。如何从调查得到的经验资料到论文,这是人文社科学习者普遍面临的实际困惑,杨老师以对此问题的解惑为分享的贯穿思路,首先提示大家进入田野现场就是研究的开始,不要将田野仅视为收集资料之用,要意识到被访人是赋予生活世界以意义的,而研究者的提问、被访人的回答、也被赋予了意义,因此将田野现场作为研究的一部分就有助于研究者之后以积极认知在庞大体量的访谈资料中提炼出研究问题。其次,就是要将被访人的日常生活作为研究的重心,因为日常生活是被打上社会的烙印的,它被赋予意涵,也就具有鲜明和浓重的社会性。第三,杨老师分享了进入田野时的三种有效策略:做好必要准备、寻找共同点和同情感化以迅速拉近距离,以及如何在其中获取真相的技巧,如抛弃成见,而非“概念先行”;关注“异常”和“悖谬” ;观察细节;以“没有表扬就是批评”为准则去持续分析被访人的叙述。第四,杨老师讲解了如何加强作为文科生的两项基本功——问题与提炼的训练。发现研究问题需要对被访人的叙述进行深入思考(参考资料:姚映然,2003,《受苦人:骥村妇女对土地改革的一种情感体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杨善华、 孙飞宇,2015,《“社会底蕴”:田野经验与思考》,《社会》第1期),并将被访者的访谈场景视为其过往生命过程的展现以理解他们的生活世界。提炼是从材料到论文的关键环节,有准确、具体、生动、精炼四项标准,在访谈现场就开始做这项工作,要对被访人的叙述和行动多问“为什么”“可以说明什么”以培养对文本的敏感,同时要抓住被访人叙述的意义脉络,而且田野中捕捉到的一些事实也可以进行提炼。

最后,杨老师强调了如何确立分析框架,要注意提炼主题与核心概念,可通过寻找与以往研究的对话点和发掘“盲点”来实现(参考资料:张婧,2007,《劳动模范:在道德与权力之间——从社会学的视角看一种道德教育制度》,《开放时代》 第2期),同时研究者要在确立概念和框架时进行相关文献阅读中做到研究的传承性、对话性和针对性,提升对学术语言的使用能力,也要注意对文章中小标题的提炼。杨老师在分享中,对过往调研的经历与趣事信手拈来、举重若轻,以丰富细致的实例和诙谐生动的语言让大家重新认识了社会学田野的意义,学习到诸多实用技巧。在杨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述过程中,直播平台上弹幕十分活跃,听众纷纷表示如同身临一场学术脱口秀般有趣又受教,希望杨老师能多多开讲,惠及广大学子。

卢晖临

田野中寻求理论与实践的对话

接下来,卢晖临教授以《田野中寻求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为题进行了精彩的分享。他以毛泽东主席的从“反对本本主义”到反对经验主义为引子,提出破解社会学研究从书本到书本的误区、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之道是真正地走入田野,鼓励学子学人在田野中去收集那种微妙的、细致的、深刻的社会事实。他以“如何认识毛时代的农村干部”“如何认识农民工外出打工”“如何认识中国现代化历程中农村的走向和中国社会形态的走向”这三大研究主题为例,以西方经典理论模型与他在多年以来在农村研究中积累的翔实的田野资料(皖南汪家村田野调查、打工村东庄湾调查中小娥的打工案例、东中西部三个村庄的田野调查中吴家四代大家庭案例)为映照,深刻地揭示出西方理论在解释中国问题时出现的局限性,而研究者也必须真正地进入田野才能清醒地认识这些局限并提出符合中国现实的解释和出路。并与我们回顾了他从扎实的田野中、从奔走于城乡的无数农民工的实践探索中发展出“迈向扎根的城镇化”理论解释的思路过程。

卢老师的讲述在理论与案例素材间游刃穿梭,通过他的娓娓道来为听众展现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张力,以及如何通过深入细致且长期的田野调查为途径厘清两者间的复杂关系,实现连通的可能。(推荐阅读:卢晖临,2019,《村庄的未来——来自田野的观察和思考》,《学海》第1期 ;卢晖临、粟后发,2021,《迈向扎根的城镇化——以浏阳为个案》,《开放时代》第4期)

周飞舟

田野调查与社会学化

最后的分享嘉宾是北大社会学系系主任周飞舟教授,分享主题为《田野调查与社会学化》。他从更为宏观的视野首先追忆了作为北大社会学重要学术渊源的燕京学派和其社区研究所蕴含的北大社会学田野调查的传统,即吴文藻先生提出的“以实地研究始,以实地研究终”,并回顾了民国时期较为代表性的调查研究。其中提到费孝通先生在《云南三村》中所著的一部《禄村农田》被费先生自视为是比《江村经济》更加成熟地完整地使用了社区研究方法而产生的作品,大家要学习田野调查方法,可以此书为研读学习的范本。进而,他提及自北大社会学建系以来在不同历史时期虽有不同方向的学术探索和贡献,但是由前辈奠定的社区研究方法拓展出的田野调查精神贯穿始终,并形成了北大社会学田野调查的三大类型:以费孝通先生的研究为代表的类型比较,以马戎、王汉生和刘世定老师的乡镇企业研究为代表的案例研究以及以杨善华老师的农村家庭研究、王铭铭老师的区域民族志为代表的蹲点调查。

以费孝通先生的田野调查为例,周老师为我们铺陈了田野调查与社会学中国化的关系,他指出田野不但是问题的来源也是问题的最终归宿,其要义体现在中国文化理念“学以致用”和费先生总结出的“从实求知”之中。周老师针对何为田野调查给出了精妙的“浮与沉”之论:当研究者仅是抱着去收集资料的心态进行田野即为“浮”于田野;而当研究者抱着在田野中做研究的心态,研究过程即为田野过程,当其从田野中走出的时候,实质的工作过程可谓已经结束,此种可称为“沉”于田野。

最后,周老师推荐大家可以深入研读费孝通先生晚年所作的《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和杨善华、孙飞宇老师合写的《“社会底蕴”:田野经验与思考》,通过他们自田野研究中凝练出的“文化自觉”与“社会底蕴”两个重要概念来指导我们找寻来自本土的田野资料与理论建设之间的相通。周老师在分享尾声为听众留下了掷地有声的金句——“你越知道这个地方的东西,越能知道其他地方的东西,这就是田野调查的精髓,我觉得这也是社会学中国化的必由之路”。

孙飞宇副教授作为主持人为全场活动进程带来了轻松精炼的串联讲解。他总结三位老师的讲述不仅为我们从历史到当下、从个案到整体、从实践到理论展现了田野调查的丰富面向和价值精髓,更是让我们看到北大社会学乃至中国社会学在百年发展中的传承与耕耘。他提到田野调查、从实求知、志在富民这样的田野精神已深深的扎根在了北大社会学系的灵魂中,尤其是在北大社会学系重建后的40年,“田野”更加成为了北大社会学系一个实质性的特征,北大社会学已经形成一代人带一代人、有“老师傅”领路的好传统。对于田野调查的习得,学子们终归“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勉励大家要在实践当中去练习如何做田野。

互动环节中,几位老师分别就现场听众提出的“田野调查中如何处理面对受访个体苦难的无力感”“怎么能够从田野中获取的庞大信息海洋和资料场域里找到研究洞见”“学生在做毕业论文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解剖麻雀般的小而精的研究”三个问题给予了认真诚恳的回答与建议。

更多Q&A内容分别点击下方三张图片观看。

◀ 滑动查看活动照片 ▶

150多分钟的活动时间里,诸位老师以对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怀、聚中西学问的深厚功力,以及亲切谦和的为师风范给大家带来了一场田野调查理念与技艺的学术盛宴,让大家得以领略北大社会学独特的治学气质与精神华彩。

感谢来到现场以及在线上与我们共同学习的朋友们,本场活动内容的完整回顾也可在B站@SSAP社会学之思 收看。也希望大家继续关注与支持SSAP社科方法研习营后续活动。

值此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重建40周年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建系100周年之际

我们向北大社会学系送上深深的祝福

祝北大社会学系越来越好!

不断书写群学大义,辉光日新!

体验陪跑文化

策划:sy

编辑:cyj

审校:myx

转载自:社会学之思

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