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官网)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官网
其实师资也是属于资源的一类,之所以特别提出来。是因为师资在考研的路上是相当重要的。考研学习是枯燥的,如何能够在枯燥的过程中找回自己对于学习的热忱?老师就是引路人!像我们非常熟悉的英语老师李旭舅舅,课堂活跃,内容新颖,本身教育的方式就很能够开发学习者。也是高途的明星教师之一。而这样的明星老师选择金融考研培训班任课,往往会选择老字号。他就是从新东方跳跃到了高途的,这就很能说明师资的流动走向了。 除了上面的优势来说,高途考研的品牌在教育界也是响当当的,无论从资历还是从影响力来说,都是杠杠的,正所谓店大不欺客,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给更多考生提供法硕考研培训班选择,让他们具备有顺利通过考研的资本!
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它们书写着历史的印痕和时代的变迁,从独有的角度记录了文化历史、思维方式乃至风俗习惯。面对源远流长且富有魅力的古代汉字,一代代古文字研究者深耕细作,以悬梁刺股的毅力和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在浩繁的出土文献中探索历史、找寻文明,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古籍研究所吴良宝教授就是这样优秀的学者。
吴良宝,1971年出生于江苏新沂,主要从事出土文献与战国文字、历史地理的研究,他在简帛、货币、玺印、兵器等多种先秦秦汉出土文字资料库中耕耘,投身于文化探源和历史勾稽工作中。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战国及秦代地名全编”等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出土两汉器物铭文整理与研究”等3项。主持在研的课题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出土先秦文献地理资料整理与研究及地图编绘”、国家语委重大项目“出土文献典型资料分类整理与解读研究”等。
缘起:初识古文字
对吴良宝来说,学习、研究古文字,缘起于个人爱好。1989年高考后,吴良宝被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录取,但他对历史特别感兴趣,翻阅了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田继周《先秦民族史》、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等历史著作。大三上学期,他在著名古汉语学者古敬恒先生开设的《说文解字》课上学习到一些古文字字形,彻底激发了他学习古文字的兴致。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古文字要有各种基础知识的储备,包括熟悉字形、读古书的基本能力、先秦秦汉历史常识等,关于音韵、礼制、地理、职官等比较专门的领域,也需要经常翻检工具书随时去补课。为此,吴良宝抄写《说文》小篆字形,仔细阅读《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古文字学初阶》等著作,抄录偏旁表,摹录甲骨文、金文资料选读等。1993年,吴良宝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家乡的高中任教,依然坚持自学古文字。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沈培先生曾写信鼓励他:“不必贪多,每天有那么一会儿,读那么一点点儿,然后仔细琢磨,收获也许是不少的。”源于这份热爱,经过日积月累的刻苦磨砺,1995年,吴良宝考入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开始接受系统的学习与训练。
吉大古文字专业团队由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一手创建,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与发展,先后取得一系列显著的科研成果,为古文字学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国内外有着重要的学术影响。在吉大古籍所,吴良宝先后学习了《说文解字》与古文字字形、金文研究、甲骨文研究、战国文字研究等专业课程。毕业后他留在古籍所任教,随后在导师吴振武先生的指导下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这一时期,他尝试着对东周时期的金属货币进行全面整理与讨论。后来受到李学勤、陈伟先生论著的启发,他逐渐将研究重点转移到历史地理上,开始研究战国时期官印、兵器、货币上的地名,以此来考证战国时期的政区地理与各国疆域的历史变迁等。这次“跨界”也开启了吴良宝在战国历史地理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历程。
多年来,吴良宝主要从事战国文字和战国历史地理研究,搜集整理战国与秦代地名资料,重点是郡县(道)等政区地理资料,兼及区域名以及山川河湖等自然地理。已出版《中国东周时期金属货币研究》《战国楚简地名辑证》等专著,承担或参与各类科研项目7项,在《中国史研究》《文史》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特别是今年7月出版的《出土文献史地论集》,集结了在出土文献与历史地理等研究领域作出的成果,主要通过将战国秦汉出土的简帛、货币、玺印、兵器上的文字资料,与传世文献结合起来,集中探讨战国秦汉历史地理研究领域里一些聚讼纷纭的问题,并展开多角度的研究和论证,如对文献资料中“同名异地”“同地异名”等现象进行考证,对推进战国及秦汉时期历史地理研究具有现实性意义。
谦行:匠人精神
正如吴振武先生所言,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的研究,一定程度上是将所有出土先秦文字资料中不认识的字辨认出来,进而把资料中读不懂的话“译”成能读懂的话。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运用到诸如社会历史、思想文化、典章制度等其他层面的研究中。这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探源和传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但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古文字研究由于资料分散、研究者少,曾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境,几乎成为“绝学”。四十多年过去,碎金留影、树树繁花。考古工作的繁荣开展、新发现的古文字材料层出不穷,吸引着青年学者的参与研究、薪火相续。“古文字研究所有的学问都是开放的,今天的结论明天就会因为新材料的出现而有所改变,年轻学者一旦进入这个象牙塔,付出的将是一生的痴迷,得到的也是一生的快乐。”
吴良宝正是凭借着对古文字的好奇和热爱,开启了漫长的学术求索之路。在他看来,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历史地理都需要出于真正的爱好,才不会半途而退。“战国政区地理研究的难度比较大,原因在于传世文献记载有阙或语焉不详,一些基本问题,例如三晋、燕与楚国的郡的职能、齐国所谓‘五都制’的真相等尚未真正解决,出土文献对此虽有所补充,但各国的地名材料多寡不均、相当数量的地名又不见于文献记载,加上同名异地、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等因素干扰,实际研究工作面临着很多疑难问题的制约。”作为吉大古文字专业团队中唯一专心于战国历史地理研究的学者,吴良宝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但他一直在通过诸多科研项目实践与累积,慢慢摸索。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在整理基础性文献资料的过程中,他不断将现有的出土材料与文献记载进行系连,最终形成了近乎完整的战国秦汉政区地理演变资料库。“历史地理研究需要读懂和掌握历史、地理、古文字、考古等相关学科知识,如果能找到一个材料,恰好将相关学科知识串联起来,最终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作为学者最开心的事情了!”吴良宝兴奋地说。
如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资源已经成为古文字研究的重要手段,存储、检索、截图、arcgis绘图软件等为古文字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新技术的应用不断推动对旧有文献资料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著录和整理,建立学科数据库,随时增补、更新材料,实现资源共享。吴良宝研究的战国诸侯国疆域变迁及历史地图编绘,既是研究重点,也是难点所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史稿地图集》虽然是最重要的两部地图工具书,但由于定稿时间较早,某种程度上已不能满足目前战国史地研究的实际需求,于是吴良宝借重大项目开题之机,从武汉大学请来专业人员,现场教授学生如何掌握arcgis绘图软件,进行战国时期历史地图的绘制,极大地便利了教学与科研工作。在教学中,吴良宝主要为研究生们开设古文字技能课和战国文字课程,他要求同学们在就某个问题进行研究时,要将资料“一网打尽”式地搜罗全面,搞清楚问题研究的现状和相关资料的时空坐标。在一次古文字技能课上,吴良宝为同学们分享了业界泰斗写的文章,要求大家查阅相关研究材料,并交流感受。不少同学一开始无条件地接受了名家的推论,吴良宝却直截了当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接着脱口而出一连串文章和书籍,把发行时间和出版社都介绍得相当清晰,并告诫同学们不要迷信权威,熟读名家论著并不等于无条件地全盘接受,要逐步学会独立思考,要靠材料和证据说话……
因为古文字涉及的范围较广,出土的材料较多。对于教学来说,释字是基础,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是三大基本课程。在吉大古文字专业团队中,每个学科方向都有老师研究,每位老师都有自己拿手的研究方向。整个团队紧密协作、相互配合,传承发扬着优良的教学育人传统。在博士生们两周一次的讨论课课堂上,全体师生围坐在一起,交流学术研究的心得体会,互相探讨经验、解决遇到的问题,鼓励大家开拓性思考。
传承:立德树人
师道光芒,薪火相传。吴良宝读研时经济拮据,但酷嗜买书,近乎痴迷。有时买书的势头太猛,会被导师批评几句,但遇到重要的资料导师吴振武先生会主动自掏腰包为学生购买。老师的治学理念和学术态度一直影响和感染着他。“老师在学问上的事情从不含糊。我呈交的读书笔记都及时予以回复,有时甚至逐句加以批改,标点符号也不放过,并告诫说不要对不懂的问题随便发表意见,也不要纠缠于细枝末节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他很注重因材施教,还鼓励学生跨界研究,发挥自己的专长。”
“作为老师,要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既传授知识、把关学业也要关注成长”,这是吴良宝的育人理念。吴良宝谨记导师的教诲,用“小吴”老师的方式教育和培养学生。自1998年从教至今,他培养的学生在中山大学、河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高校和机构从事研究工作,每当教师节、节假日时他都会收到来自学生们的亲切问候和祝福,这是为师者的幸福。
对待学术他以严厉著称。曾经有学生因毕业论文准备不充分,经受不住老师的一再提问,而窘至落泪。在博士生发表论文成为硬性规定的今天,吴良宝依旧秉持着从导师那里传承来的箴言:“鼓励大家写作,但谨慎为文,要挑出具有创新性、能拿得出证据的问题来写。”马立志是吴良宝的博士生,在他写作第一篇论文的过程中,吴良宝不厌其烦地提出修改意见,从文章结构到标点符号,事无巨细、一一把关。几页的稿子,遍布着密密麻麻的批改痕迹。2020级博士新生赵堉燊是吴良宝指导的硕士生,今年由于疫情原因,博士入学考试推迟到了6月份,为缓解学生长期备考的压力,吴良宝发微信给予鼓励。在博士生顾王乐看来,导师无时不在关心着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正是在老师的鼓励和悉心指导下,我才鼓起勇气投稿、发文章。”疫情期间,吴良宝建立了学生微信群,督促大家注意论文进度。疫情缓解后,吴老师帮助学生及早返校,争取宝贵的论文写作时间。每当收到新出版的著作和刊物,他也会拿来送给学生,敦促学生阅读和学习。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在行政楼804办公室里,总会看到吴良宝伏案疾书的身影。这位跨界学者因为热爱,所以执着追求。“在找寻和探索答案的过程中,有时候会比较痛苦,但当灵感像火花一样迸发时,这是一个学者最兴奋的时刻!”古籍所会议室的墙上曾悬挂着文献学家罗继祖先生的一幅字“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鼓舞和劝勉着像吴良宝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积累起来的学者们。
一流学科团队掌握着打开古文化神秘宝库的钥匙,他们承担着传播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使命。吉大古文字专业团队成员共同参与研发的“中华字库”工程的第七包“两汉、吴、魏、晋简牍文字的搜集与整理”课题,是吉大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上首个超千万元的重大项目。这个团队同时是“2011”计划“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的核心参与单位。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成立42载,挂靠在吉林大学,一直保持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不断推动着中国古文字学科的发展和研究队伍的壮大……
寓古于新,传承有序。一代代古文字研究者们,在广袤无边的文化大地上,脚踏实地、坚定自信,发扬老一辈学人的家国情怀和优良学风,深入研究古文字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他们步履不停,将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文/记者 宏韬 吉林大学报研究生记者 谢晓艺)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