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研招网)
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研招网
2、需要了解辅导机构的服务模式 3、选择专业的培训机构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今年6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下简称“哈工大(深圳)”)迎来办学二十周年。记者日前采访了解到,办学20年来,哈工大(深圳)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多个方面跑出“加速度”,为深圳乃至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超六成毕业生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
为“双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20多年前,薄弱的高等教育成为深圳发展的短板,但要筹建一所全新本地大学并迅速办成名校,难度极大。深圳在2000年提出了创建深圳大学城的举措,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工大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创办以培养全日制研究生为主的研究生院群。
2002年,哈工大(深圳)的前身——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2014年,哈工大深圳研究院获得教育部批准,筹办本科教育,并于两年后依托哈工大本部招收首届本科生;2017年,哈工大(深圳)获批正式成立,成为本硕博培养体系齐全的高水平校区。
目前哈工大(深圳)设有理、工、管、经、文、艺6个学科门类,涵盖24个一级学科,其中有8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4个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7个 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建设学科。
截至2022年6月,哈工大(深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133人,其中本科生4532人、硕士研究生2604人、博士研究生997人。现有教职员工1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余人。有全职院士8位,兼职院士21位,学校以院士为引领,以长江学者等为骨干,以“四青”为主体,形成了“大师+团队”的人才格局。预计到2025年,专任教师将达到900人,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占比达到20%,在校师生将达到万人规模,其中本科生5500人、硕士研究生3800人、博士研究生1500人。
构建“大思政”格局,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立足区域及国家发展需求布局特色学科专业,为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打好“根基”;贯通本研人才培养,稳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深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创新思维;建设“大师+团队”师资队伍,不断提升教学育人能力……一系列创新而扎实的举措,使得该校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如本科生在国内外竞赛中屡创佳绩,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319项,省部级奖项1159项;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数量快速增长,突破性学术研究成果显著增加。
“人才出口”是评价学生培养质量的一大观察点,哈工大(深圳)2016年招收首届本科生,目前已有的两届本科毕业生891人中,出国(境)升学毕业生中有87%前往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高校深造,就业毕业生中有24%在航天国防单位就业,33%在世界500强企业就业,超70%的毕业生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 第三方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哈工大(深圳)毕业生整体满意率高达98.8%,对毕业生各项能力的满意率均在90%以上,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的满意率更是高达100%。
数据显示,办学以来,哈工大(深圳)已培养本硕博毕业生超2.2万。60%以上毕业生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52%在深圳就业,为“双区”建设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历届毕业生创办企业百余家,其中85%在深圳创办,且九成以上为科技型企业;2018-2021届毕业生平均每年109人到航天国防系统单位就业,其中2021届毕业生有158人到航天国防系统单位就业,创历届新高;就职于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单位的毕业生超过就业总人数的70% 。
优异的办学成绩也让哈工大(深圳)录取分数线近些年稳步提升。2021年,该校本科录取提档线在各招生省份继续保持高位,全国高校录取平均排名继续位列第11位。在广东省的录取生源数量、质量皆创历史新高,连读四年蝉联省内高校理科类投档线第一。硕、博研究生报考热度以及优质生源占比都有显著提升。
与科技发展、国际学术前沿同步
在航天科技等领域屡出重大成果
立足深圳、支撑湾区、辐射全国、放眼全球,哈工大(深圳)在科学研究方面始终致力于推动科学进步与技术创新,融合校本部深厚的学术积淀、粤港澳大湾区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和产业战略布局,重点研究领域始终与科技发展、国际学术前沿保持同步。在人工智能、电子信息、航天科技、节能环保、土木建筑、高端装备等领域形成了优势,并屡出成果。
近年来,哈工大(深圳)累计发射各类卫星20余颗,率先提出垂轨扫描沿轨拼接的新型成像体制,解决了成像分辨率与幅宽相互制约的世界难题;针对国外对中/大型高压大功率卫星电源技术封锁,研制出高压大功率PCU系列产品,成功应用于北斗导航卫星空间站核心舱等39颗卫星和重要型号;承担澳门科学一号卫星核心载荷—标量磁强计研发,为航天器和载人飞船运行安全提供支撑;研发的小尺寸高自由度空间柔性机械臂作为XX—21号卫星的载荷分系统,圆满完成在轨狭缝穿越和切割作业。
面向载人登月和火星探测等重大深空探测任务,哈工大(深圳)在超远距离通信、轨道转移控制、新型电推进技术、环绕器制动捕获、宇航员生存保障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提出了深空中继通信技术新体制,突破了超远距离信息可靠传输难题。开展了对火星磁场的探测、标定、建模,获取火星磁场全球与局域分布,深化对火星发电机运行机制与火星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的认知。还通过废水废物处理、大气调控等多个功能单元协同匹配,实现封闭环境下大气、水和食物的高效循环再生,建立适合人类长驻太空的生命和健康保障体系。
空间科学是航天核心技术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是空间应用的先导和基础,哈工大(深圳)重点发展空间天气科学、行星科学、导航遥感空间科技、空天环境监测与应用等方向。首次提出“数字空间”概念,实现“航天活动空间数字化、航天活动行为智能化”,用以提升、增强和扩展卫星、火箭等“空间硬实力”实体进出、探索、利用、开发空间的能力。在国际上率先开展观测数据驱动模拟与预报研究,使得该领域进入国际前沿。“基于FY-4卫星的强对流天气精准监测与预警系统”已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试用,并准备推广至“一带一路”国家为其服务。
聚焦国家、大湾区及深圳战略需求,哈工大(深圳)在智能装备、机器人、先进制造、电子封装、新材料等领域形成集群优势。如突破了驱控一体化、鸟类生物特性建模与仿生设计、自主飞行控制等一系列智能装备及特种机器人关键技术难题,在特种加工、精密制造、先进激光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自主研发了1万帧/秒和8000万像素的超高速相机系列产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产品的技术垄断。
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简称子午工程二期)的主要参建单位,哈工大(深圳)负责广东省内唯一综合监测站哈工大深圳站的建设实施和运行管理。哈工大深圳站将于2023年年底全部建成,届时将成为全省首个低纬度空天环境综合观测站,显著增强我国南方低纬度大气层和电离层空间环境扰动的多频段监测能力,并面向航天、通讯、导航、地面管网等提供空间天气预报服务。
据介绍,该校累计到账科研经费超过40亿元,其中单体最大项目合同经费近10亿元;发表SCI论文9410篇;累计申请专利3366项,获授权专利1704项;获得政府科技奖102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部级61项;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100余项,与80余家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
哈工大(深圳)党委书记吴德林表示,在新的起点上,哈工大(深圳)将用好、用活哈工大百年名校的深厚积淀与深圳市创新名城的资源优势,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校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宗旨,心怀“国之大者”,培育更多时代新人,以更加优异的发展成绩为哈工大新百年卓越之路,为深圳“双区”建设,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采写】甘雪明 孙颖
相关阅读:
解读哈工大(深圳)创新人才培养密码
哈工大(深圳)召开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作会议,坚守讲台上好每堂课是老师第一职责
【作者】 甘雪明;孙颖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研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