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高校考研复试录取数为0,名额是给留谁的?这类考生堪称赢家
多所高校考研复试录取数为0,名额是给留谁的?这类考生堪称赢家
学历已经成为现在大学生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获得高文凭同时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样的岗位上职位也会更高一些,起点高了终点也能够更远一些。
随着就业大环境不断的严峻,大学生不得不用考研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但是考研却并没有那么的容易,更多的大学生都是在考研的过程中成为了“炮灰”,真正上岸的只有四分之一。
考研党通过层层的考核,经历的严格的笔试拿到了“入场券”,又要经历复试考核才能够最终进入自己理想的高校读研,而落榜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毕竟名额有限,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不过“全军覆没”难免就让人无法理解了,高校既然有招生要求,但是却在复试之后一个都没要也是让众多大学生不解,23年考研多所高校考研复试录取数为0,这让考研生质疑名额到底是留给谁的?
多所高校考研复试录取数为0,名额是给留谁的?这类考生堪称赢家!
俗话说“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参加考研的学生都是一个比一个优秀,即使是在笔试的时候有再优秀的成绩,若是在复试的时候表现不够良好,也是一样会被刷下去,让更有能力的人上也是常理之中。
但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分别且同时在教育学专业上都存在了0录取的情况,就说北京工业大学,本身的招生要求是13人,可最后的结果却是0。
同时有这样的情况的还有武汉大学,武汉大学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自然也是众多考生向往的高校,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而软件工程专业也是王牌专业,在此次的招生计划中也是有21人的计划。
而保研生就占了20人,最后只有1个名额给到报考生,可就这1个名额也没有在复试中给出去,找到符合要求的考研生,真的是让人费解,报考武汉大学的学生肯定是非常多的,就找不出来一个条件好的?
这还不算啥,南开大学的复试录取数更是“惊人”,其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多个专业的录取数都是0,难道这所大学报考的人数太少所以挑不出来,还是就没有人报考。
可实际上是报考的人数并不少,还有一个专业有将近200多人,可依然没有一个合格的人,这样的做法也是让人无法接受,全都不合格未免有点匪夷所思了,看来都是早就“有主”了。
而名额到底是给了谁?那就是“调剂生”,这类考生可以堪称是“人生赢家”了,更多的高校为了考虑自身生源问题,更加的青睐名校比如清北大学淘汰下来的“调剂生”。
在高校眼里这些学生的水平都要更高一些,自然也就不会要主动报考的学生,虽说这种现象早就存在,但是现在已经开始明目张胆的不背人,也真的是让广大考生心寒。
高校看重生源优中择优,但也不能忽视主动报考学生,也是给自家“招黑”
虽说大家对此也是懂得都懂了,但是难免还是觉得不能接受,毕竟众多的考生都是经过千难万阻的,备考了那么久的时间,且还有可能都是带病考试,却在满心欢喜的复试中直接全部被“淘汰”。
本以为是能够通过复试成为梦想高校的一员,结果其实就是“调剂生”的垫脚石,帮助高校走一个流程,这样的情况若是继续持续下去,那么对真心实意报考的学生实在是太不友好了。
高校在考生选拔中自然是有权利选择更加优秀的人,但是这样的做法未免有些过分,完全是不基于一个平等的标准之下去选择的,这样只会造成更加不良的后果以及竞争。
在笔者看来,高校也应该考虑一下主动报考的学生,若是长此以往的只考虑自身生源,“霸王条款”的进行不公平的招生方式,其实也是对自身口碑的一种损害,是在给自己“招黑”。
考研失败还是成功,路都要继续走,大学生要理智面对走好下一步
考研已经结束了,成功与否大学生都已经得到消息,可能有的人收获喜悦,有的人则是“名落孙山”,不管什么样的结果都已经是过去式了,大学生应该学会正视问题,理智面对。
考研成功的大学生就要考虑如何顺利的度过研究生生活,在科研项目上取得相应的成果,并在论文上进行不断的研究和学习,写出有质量的“论文”,保证自己能够顺利毕业,争取学有所成。
而考研失败的大学生,也要调整好心态,重新规划自己的生活,确定后期前进的目标,是继续再战还是自主就业,不要过多的悲伤和犹豫,只会是浪费更多的时间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面。
不妨盯紧眼下的路,好好的走好现在的每一步,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也要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找到问题所在,并将这样的习惯延伸到以后的就业工作中,不断的精进自己变得更优秀。
【笔者寄语】
多所高校在复试录取数额上都是0,这一现象还是需要高校自我反思以及有关部门的关注,给到考生一个最公平的竞争机会。而大学生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反思自己的问题,不断改正自身缺点,为自己的未来好好努力。
话题:你对高校复试0录取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记得点关注哦,我们下期再见!~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