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考研(人类学考研院校排名)

人类学考研,人类学考研院校排名

大家好哇,这一篇实际上是初试刚出成绩就许诺要写的,在一些网友的敦促下,我终于在复试结束的两周后把它写出来了。文章超过8000字,阅读需要一些耐心和时间。

研究生考试的成绩

考研时顺带裸考的六级

背景

我是三跨考生,学法律,大概去年暑假才决定要报考人类学,因为想去上海稍好一些的学校就选择了华师大。暑假虽然没回家,但因为还有游戏要打,所以只是随心所欲地看书,慢悠悠地读了《忧郁的热带》和《天真的人类学家》,我当时甚至还买了全套法考资料,计划同时准备法考,但学了几天之后因为太多人劝我放弃所以我就放弃了,专心考研。6月中旬我又找了一份兼职,为一家传媒公司翻译剧本,这份工作一直做到了11月。

节奏与方法

应该说,我在10月以前的学习节奏一直都是非常散漫的,但基本的专业书阅读与英语的积累都没有中断过太久,我通常会在上午到自习室学英语、读理论史相关的专业书和《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以及康拉德的《人类学》这样的入门读物(后一本也是我唯一读过的华师大指定参考书)。这个阶段的学习习惯并不算好,读书时只随缘摘录,不会列明确的计划,时常别人一喊我就去玩守望先锋了。至于下午的时间我一般会去做翻译,好在这份兼职的DDL并不算紧,所以我一直没有遇到过什么难以平衡工作和学习之类的困境。

我大概从10月20号开始学考研政治,这时候之前参与的翻译项目已经基本完成,很少再有新任务了,生活的重心完全只剩下考研。在总结了之前几个月的学习经验之后,我逐渐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dailyroutine.

首先是任务管理,我使用的软件是things. 我会以周/月为单位,先列出一个月目标,然后把这个大的月目标分解成小的阶段,作为每周的目标,再依据周目标规划每天的任务。我给自己限定的学习时间是周日到周五,周五当晚会写每周总结,周六不设任何任务,我会用这一天来自由阅读、玩游戏、看电影。当然依然会有因为种种原因拖延的小任务,只能cancel或者堆到周六做。不过这里我想说的重点是,在为考研连轴转的充实和紧迫之外,也要留出足够的时间恢复精力,应对低潮期,避免因为过于疲惫或者厌学情绪爆发导致的效率低下。

之前某一天的任务

然后,关于具体的学习方法,我大概说一说我自己是怎样做的,可能我的方法看起来不那么有普适性,但其中的底层逻辑大家都可以借鉴。

公共课

我的政治只有65分,据网上很多人讲,哪怕完全不学也可以达到这个分数,这让我十分伤感,因为我觉得我还挺重视政治的。前面提到我政治开始得非常晚,先用了两天的时间把徐涛的马原课程倍速过了一遍,然后跟着徐涛和腿姐的公众号每天都会推送的背诵计划和题目解析,以及跳读肖秀荣的知识点提要,总结笔记;同时,在我开始学政治的那个时候,很多老师的预测卷都出了,我自己选的是近十年真题+腿姐八套卷,后来就是肖八肖四。选择题每天必须做,主观题大致看看就行了,遇到感觉比较重要的题目要自己写答题思路。冲刺阶段我背的是肖四大题和徐涛小黄书,不过背得并不好,也许政治对我来说的确很难…

我的考研英语是81分,但对这个成绩我自己不是很满意(大作文跑题了),因为我是大家眼中"英语很好的人"。我的英语六级是589分,雅思还没有考,但自测的听力和阅读一般都是8或8.5.讲我到底怎样学英语的积累过程恐怕要另写一篇文章,所以这里只简单谈一些我觉得对考研来说效果最好的。因为基础好,所以我在"学英语"这件事情上也没怎么花时间(因此再次强调,我的经验不那么有普适性),除了做真题和背单词这些常规的应试办法,我还订阅了经济学人的Expresso,每天五篇短文加一篇新闻简报,文风和正刊一样严肃晦涩,适合英语基础好的同学。我每天早上都会摘录其中我没见过的短语和句型,同时把生词添加到墨墨背单词里。阅读外媒是非常重要的输入过程,除了经济学人,我常看的媒体还有Vox,ProPuclica, 大西洋月刊、纽约客和卫报(我电脑浏览器的新标签页就是卫报),我每天都会花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浏览这些媒体,这不只是一个英语积累的过程,更能帮助你开拓思维,我在回答初试的开放性题目时就用到了在外刊中了解到的例子,复试中很大一部分谈资就来自纽约客。另向大家推荐小程序"夏说英文晨读"以及公众号BABBLER,前者每天会推送一条英语新闻,配有录音和解析,可以在小程序内跟读,我自己跟读了接近200天,可以负责任地说效果非常好;后者是我见过内容最详细最精良的讲解外刊的公众号,一定要去看。都不是广告,本文中的任何推荐都是基于作者的个人经验,没有广告。

专业课

作为0基础的跨专业考生,我觉得华师大的题目是比较友好的,考到的具体的学派和重要的人类学家的理论都是比较基础的知识,那些开放性的、需要结合自己对学科的见解来谈的题目也不至于偏难怪。关于基础的部分,这里首推夏建中的理论史,同时可以看黄剑波老师的理论史和巴纳德的《人类学历史与理论》作为补充。顺序真的很重要,一定要先读夏的理论史再读后两本,因为在阅读过程中你会发现后两本虽然多了一些新内容,但分类是比较混乱的,这也是因为学科史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含混复杂的过程,把人类学者归入特定的理论流派也多是后人的一种主观行为。我觉得还是应该先梳理出一个基本的知识框架,然后再去深究细节和了解新的理论,夏的理论史非常清晰全面,适合做知识框架的初步建构。这里推荐一个叫Omnioutliner的大纲软件,用它记笔记简直就是享受。

Omnioutliner

理论史基本就是你的笔记的主体的了,是一个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去不断完善的东西,我自己记的理论史的笔记大概有两万三千字——初试之后就没怎么更新了,惭愧。除此之外,针对华师大真题中"xxx对人类学的贡献"这类问题,我又另开一个文档结合自己理论史的笔记以及《人类学家的文化见解》这本书,用自己的话把各个重要的人类学家的理论、贡献转述了一遍。至于名词解释,我则从那本绿色的《人类学词典》里摘取了真题里考到的和自己觉得比较重要的内容,汇总到了一起。

关于经典名著,我实际上从未读完过任何一本,我个人觉得也没有必要强迫自己去读,应试还是一个比较功利的事情,阅读原著费时费力并且价值有限,很多书你只要大概明白它讲了什么就行了。我自己的办法是通过论文和王铭铭主编的《西方人类学名著提要》(这也是一本论文集)梳理名著的内容和相关的评价,像《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历史之岛》《甜与权力》这样据说比较重要的书,我也会认真看导论和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另外,因为需要回答"谈谈你喜欢的一本人类学书籍"这样的题目,我也通读了几本自己感兴趣的、比较新的民族志和理论书(_Primatesof Park Avenue_《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人类学与认知挑战》)。

总而言之,人类学虽然是一门相当浪漫美妙的学科,但应试的逻辑还是一样的,一切都要以真题为核心。这里再谈一谈我的另一个方法:缮写室训练(Scriptoriumexercise)。这个办法来自纽约客_The Mystery of People Who SpeakDozens of Languages_, 是一位语言超人 (hyperpolyglot) 用来学习外语的,简单来说就是每天拿两张空白的纸,用自己正在学习的语言自由写作,写满为止。我又从一位Youtubeup主Ali Abdaal那里学到了一种叫做"activerecall"的方法,这一方法要求你针对所学习的知识提出一系列问题,然后尽可能地去回答,并且这个过程要遵循遗忘曲线来重复。我自己的做法是,从华师大和中大的真题中摘取问题,遇到毫无头绪的题目要提前检索资料,心中大概有一个印象。然后第二天早上起床的时候开始答题,努力写下自己能回忆起来的内容,一定要用自己的话、结合自己的想法和经历来写,不要背资料。最终,要针对这个过程中发现的自己知识上的不足查漏补缺。对一个问题形成比较完整的表述以后,再把问题和自己的回答做成flashcards,定期回顾。

你可能会怀疑scriptorium exercise 的有效性,毕竟我的专业课成绩(119/132)并不算高。但前面已经讲过,我是在10月底才逐渐摸索出这种方法的,实践的时间不算长,并且它非常费脑,做起来很累,我自己常常会偷懒。不过作为零基础也不算努力的跨考生,我对它的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你应该试试,毕竟它不需要什么成本。

关于方法的层面就大概只有这些了。再额外说一个专业书之外的积累:podcast.播客是我在阅读之外最重要的信息来源,推荐三个与人类学相关的:The FamiliarStrange, Social Science Bites, Freakonomics. 第一个是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PhD & PhDto be 们办的,除了与其他人类学者的访谈,他们还会定期开panel, 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评论时事,聊自己的田野经历、学习人类学过程中的困惑之类的话题,比如之前Jodie小姐姐(主要的hosts之一)谈到过沙特记者卡舒吉之死,还有几期谈到过阈限状态以及田野中何为"真",总之质量非常高,力荐。第二个节目是DavidEdmonds(他同时是另一个非常有名的播客Philosophy Bites 的主播)与社会学家的访谈,单集20多分钟,信息密度很大,比如上一期谈的是可穿戴设备对现代人的影响。第三个,常听播客的人一般都知道,绝对的明星节目,主播StephenDubner也是知名记者和作家,这档节目虽然名字和经济学有关,但它涉及的题材实际上非常广泛,比如"如何变得有创造力"、"宗教信仰对经济状况的影响"、"富人比穷人更慷慨吗"、"运动员是怎样炼成的"……很多内容都和人类学的研究是重叠的。它的单集时长都在一小时以上,制作非常精良。

在文章末尾,我会附上我的书单、推荐的其他播客和公众号,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检索。

最后总结一下,在初试之前,我的典型(理想型)的一天大概是这样的:

6:10 起床,洗漱之后开始进行缮写室训练,连写带检查大概一个小时,然后开始读经济学人;

8:00 的时候做Keep 7分钟健身操,之后冥想10分钟,然后去吃早饭,这个时间同时会听20分钟左右的播客;

8:40 左右到自习室,先晨读、背单词,然后看BABBLER推送的讲解经济学人的文章,记一些笔记,如果还有时间就浏览一下其他外媒;

10:00 之后学政治,先看徐涛和腿姐公众号的每日推送,然后快速做一套预测卷的选择题并对答案,记录自己不会的地方。然后背肖秀荣的知识点提要;

11:30 的时候其实已经比较累了,会刷一刷端传媒和好奇心日报的长文,大概12点多就去吃饭了;

中午就是玩和休息,可以看《副总统》!!我最喜欢的喜剧,三四五季刷了两三次,支撑我考研的百忧解。一点多以后会睡上20几分钟;

14:00 开始学习,先简单回顾一下上午看过的内容,然后开始做英语真题/模拟卷(真题优先)。我会每天轮换一次,比如今天写客观题和翻译,明天就写大小作文。写完对答案/范文,记录生词和一些句子;

15:30 (我写英语题比较快,大概一个小时就能做完除了作文以外的部分。)会开始学人类学,读专业书和自己提前下载到iPad里的论文;

17:00 回顾昨天看过的书里的内容,默写。之后用Studies(一个Flashcard软件)复习人类学知识点;

18:30 去买一些水果和粥,然后回宿舍。这个时候会听英文有声书;

19:00 继续读专业书,一直学到九点钟,去操场跑步/散步(一小时),听单集时间比较长的播客;

22:30 准备第二天需要用到的东西,写日记。在一天最后的时间里,我一定要看一篇论文或者非常有深度的长文,不然入睡会出现困难。然后可能十一点半就睡了。

但是,多数时候我都无法实现这样“完美的一天”,时常因为偷懒或者一些任务比较困难而延宕。不过考试就不需要你做到尽善尽美呀,你可以贪玩可以焦虑可以呆滞地沉浸在对未来的玄想之中,只要你明白自己真的有在学,设定一个标准化的流程确保自己每天至少能完成最低限度的工作,这就够了。

考试流程

初试没什么可谈的,就是考试。我说一说复试吧。今年的复试时间是3月21、22号,15号收到了邮件,提前一天到了上海。华师大校园旧旧的,不过蛮漂亮,街上飘荡着非常亲切的非洲口音的英语,像漫威宇宙里的瓦坎达。我去以后发现之前订的酒店离学校有点远,于是只能退掉,在学校附近找了一家非常非常破的网上搜不到的小旅馆。只有一个单间,甚至连张桌子都没有,而且完全没有隔音,我每天不到五点钟就会被吵醒。这里也提醒大家最好提早去看好酒店,这家糟糕的小旅馆让我那两天的心情非常差,焦虑简直达到了顶点。

21号下午是笔试,3小时,论述题六选四,题目分别是:论述人类学对仪式的探讨以及你自己的理解;谈一谈你最喜欢的一位人类学家和他的代表作;火是文化还是自然?人类学是怎样研究火的;人类学家怎样研究"流动的人群"?写出你的研究方案;从人类学的角度阐释家谱文化;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中国民众对住房问题的关注。我觉得比初试要难写。总之尽可能多写就行了,并且确保表述清晰。

第二天上午是英语口试,老师基本都是结合你的自身经历提问的,问了我为什么从法律转到人类学,如何理解这两门学科间的差异,还问到了我在澎湃的工作(初试结束之后,我又找了一份工作,在澎湃新闻做实习记者)。这些问题我都有提前准备提纲,只要你准备充分、能多谈一些内容,实际上就是你在引导着老师问你想回答的问题,而且我的口语也不算差,所以没什么压力。如果有对自己口语实在不自信的同学,可以在网上找那些和外国人Skype聊天的网络课程,复试前模拟一下,大概一小时几十块钱。

下午是面试,我是第一位。参加面试的一共有五位老师,我现在不记得都是哪几位了,只记得中间的朱宇晶老师一直甜甜地笑,人非常非常nice,问的问题也都是那种能让你多谈一些的非常具体的问题。考完以后别的同学也讲,说不出话的时候,看着朱宇晶老师就完全不紧张了。和上午的过程其实是类似的,因为我有简历,基本也是按照简历上写着的经历问我的工作内容,还有对学科的理解。据我们几位考生事后的讨论,老师们的"火力输出"大概也是按照你的研究方向分工的,比如我报的是应用人类学方向(我和老师说我感兴趣的领域是STS和应用人类学),右边的两位老师就会问更多的专业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想做STS和应用人类学。那两天刚好发生了基督城清真寺恐怖袭击,因为纽约客那几天每天都会推送和基督城恐袭相关的文章,所以我自己阅读了相当多的和这个有关的材料,而且这个事情也反映出了技术与社会的牵绊(凶手的极端主义情绪完全是在网络社群里形成的,并且在Facebook上直播了屠杀全程),我就结合纽约客的几篇文章和自己的思考说了一些促成人与人的相互理解和互联网的暗面之类的内容,不过说得并不好。如果是报考了宗教方向的同学,坐在左边的两位老师就会问更多的专业问题,而坐在中间的朱宇晶老师,扮演的则是温柔地抚慰考生紧张情绪的角色…

就是这样。面试完觉得自己少说了这个那个,这个那个完全说错了方向,一度觉得自己考不上了,心灰意冷直接订了两小时后回家的全价机票。然后就在登机排队的时候,接到了招办老师的电话,说我考上了,还夸我英语好,推荐我入学以后申联合培养的项目。你可以想象,我一边冷静地一直“嗯,嗯嗯,谢谢老师”一边在登机队伍里做ecstatic dance的样子。

书单与推荐

我读过的人类学书

《忧郁的热带》 如果你也向往“作为英雄的人类学家”,那就应该读一读,列维-斯特劳斯的写作有一种相当纯粹的美学和思辨价值

《天真的人类学家》 入门可看,非常好玩的书

《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 入门可看,轻松易读,并且的确是能塑造人类学思维的书

《人类学的邀请》 入门可看,注释可以用来做名词解释

《文化人类学》哈维兰 可以通读这一本,跳读下一本;或者跳读这一本,通读下一本(除了体质人类学那一块)

《人类学》康拉德 总之,这两本都要读

《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 必读

《人类学理论史》黄剑波 配合上一本来看

《人类学历史与理论》 配合上上本来看

《人类学通论》 我是作为查自己不太懂的知识的工具书来用的,可以跳读

《反景入深林》 我认为是必读,因为写得相当好。整理完理论史之后就应该看。里面有很多民族志案例,尽可能地记下,考试的时候真的用得着

《人类学方法》王积超 挑自己不熟悉的内容看

《人类学家的文化见解》 必读

《小地方,大论题》 挑自己感兴趣的看

《人类学定位》 一个论文集,导论非常有价值,其他文章酌情看

《西方人类学名著提要》 书评集,挑选一些看。我最近看到后浪还出了一本《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指南》,后者的内容比这个多一些,也可以看看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 看导论

《历史之岛》 看导论

《甜与权力》 内容不算多也不算复杂,可以通读,我自己是跳读的

《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 90年代的一本旧词典,但整理名词解释必备,要配合其他书来使用

《人类学与认知挑战》 算是比较前沿的书,破除自然-文化二元对立的一次尝试,推荐有余力再去阅读

《论著与生活》 格尔兹点评他的前辈们,我是拿来做摘句的,自己觉得很好看的一本书,不过比较难读

另外,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买一个iPad,真的非常有用。我全部的笔记都保存在iPad里,绝大多数专业书都是在iPad上看的,这一篇文章也完全是用iPad写的。

用iPad记笔记

播客

The Familiar Strange

Freakonomics

Social Science Bites

翻转电台 罕见的质量极高的中文播客,题材广泛,人文社科时事评论无所不包

The Daily Show With Trevor Noah 我最爱的政治讽刺秀,前半部分评论新闻,后半部分是和一些嘉宾(比尔盖茨和大表姐都上过好几次)的访谈,Trevor自己的单口也非常好看

Planet Money NPR的明星节目,解析事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The Indicator NPR出品,Planet Money的姊妹节目,短小精悍,单集10分钟以内

Invisibilia NPR出品,一种以声音呈现的非虚构写作,每一集都是一个故事,关注“异常”人群的生活和他们的心理状况,按季更新

The Daily 时事解读,NYT出品

Today, Explained 时事解读,Vox出品

The Knowledege Project 主播Shane Parrish与各类名人、专家的访谈,内容极佳,单集时间非常长。去年有一期是与加拿大总理的夫人Sophie Grégoire Trudeau的访谈,临近考试,给了我很多精神上的力量。

Intelligence Squared U.S. Debates 一个打辩论的节目,时间长,内容干,每期都值得记笔记

实际上还有许多,不过我主要听的就是这些,别的就不在这里列了。

公众号

人类学之滇 云大人类学官方号,文章质量都不错

无为而无不为 文义老师的号,毫无疑问是最具价值的人类学公众号

心性斋 中大段老师的号,同上,不过更新得没文义老师那么勤

社会学会社 推送优质论文

复旦人类学 每周一文,主要是介绍其他人类学著作,水准很高

界面文化 国内媒体中写得比较好的,几位记者都有社会学、人类学背景

与猛虎谈情 疑似不再更新,但旧文都很好看

海螺社区 会翻译一些国外知识分子的时事评论

译家 大西洋月刊的中文翻译,同上

无界daily 看起来像一个正在尝试商业化的人类学组织?会推一些国外学术界的新文章

大郎神考研 名字傻乎乎的但内容出乎意料得有价值,尤其是初试冲刺那几天,对我帮助挺大的

未来人类学家 相信你已经关注了,是来自北大的学长学姐办的,里面有很多有用的信息。他们也会推专门的课程,不过我没有买,考华师大的另外两位同学买了他们的冲刺课,据他们反馈效果不错

答疑

跨考该如何平衡本专业课程和考研?

大三的时候课程应该就很少了呀,我觉得应该把重心完全放在考研上,能不去上课就别去。我自己是这样的,除了交作业没怎么上过课。

需不需要买付费课程?

我自己公共课专业课都没有买,我看的徐涛的课是同学发给我的盗版资源。如果真的觉得自己某一科很差就买呗,不过最关键的还是要自己真的在学噢,千万不要有“买了课就能逼迫自己认真学习”这样天真的想法。

看书记不住怎么办

写读书笔记呀。对于一些内容比较难或者比较重要的书(类似《反景入深林》),我会先在晚上一边读一边用电脑记笔记,读完一个章节为止,然后第二天下午用纸笔active recall,尽可能地写下自己还记得的内容,再对着书查漏补缺。

如何应对考试期间的焦虑情绪

运动和冥想。推荐Keep的七分钟健身操(我每天早上都会做)和Calm这个App,晚上我会时不时来一次10km.还有一个非常好的办法是用纸和笔把焦虑的内容写下来,想象自己在和自己打辩论,我这里推荐一个流程(当然你也可以自己随便写):首先写下正在困扰你的事情发生的情境,记录自己此刻的感受,然后再写你认为事情应该是怎样的(自己的信念),然后对“你认为”进行驳斥,最后写下你觉得要怎样做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

以上就是这篇经验的全部内容了,也基本是对我过去一年的个人生活的总结。我知道自己上岸凭的是运气不错,我感激这份运气,也希望大家都有好运气。也感谢我素未谋面的唯一的真正的mentor @淡豹 老师,我无法用言语表述她的观念和她的写作带给我的影响,没有她我决不可能去读人类学。淡豹老师也有公众号“动物学”,大家都应该去看。

© 本文版权归 @论著与生活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人类学考研(人类学考研院校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