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过国家线有多难(考研过国家线有多难311)

考研过国家线有多难,考研过国家线有多难311

2022年3月上旬,考研国家线公布,相比于2021年,大部分专业的过线分数都明显提高,有将近12个学科分数涨幅在10分以上。根据教育部公布数据,2022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为457万。而根据各研究生院校的招生计划,今年录取人数约为110万。一方面是分数线的普涨,一方面是愈加激烈的竞争趋势。考研“上岸”变得越来越难。考生们将考研称为一场“战斗”,有的人一次考中,更多的人是在失败之后收拾好心情准备迎接“二战”“三战”。以下是他们的讲述。

李平

考研国家线出来那一天,当我看到A类分数线是367分时,第一反应是不敢相信:怎么可能会这么高?整整比去年高了12分!而我的考研分数是351,差了16分。我当时特别忐忑,这是我第二次考研,如果考不上,我也不打算再考第三次了。我原本设想是如果我的分数能够达到B类线,我就选择调剂,结果B类分数线显示的是357,我的分数也差六分。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天的时间是2022年3月11号下午四点:A类和B类国家线同时出分。我第一感觉是吃惊和生气,但同时又觉得无奈,自己哭了好几天。

我自己也能感觉到,这些年考研人数一直在上涨,所以知道考研线大涨是现在的大趋势,但真的没想到会涨那么多。我今年23岁,是北京一所普通院校2017级的学生,这是我第二次考研。就我们班的情况来说,第一次考研时,24个人中几乎一半的人都选择了考研这条道路,已经不少了。但第二次,明显感觉学校里考研的人更多了。我记得第一次考研时,图书馆的座位数量还是有富裕的,但是到了第二次考研准备时,我需要早起去图书馆抢座。针对这个情况,学校专门给考研的人开放了几个教室和宿舍作为自习室,也增加了来往校区间班车的数量,告诉大家如果还是没有地方学习的话,也可以去另一个校区的图书馆。资源少,竞争激烈,这是我总结的考研现状。

《天才枪手》剧照

我本科的专业是物流工程,我是广西人,选择来北京是因为觉得这里是个大城市,很繁华,我想开阔一下眼界。但是本科几年读下来,我始终对理工科的课程提不起兴趣,反而比较喜欢新闻相关的工作。我在学校是广播台台长,也经常参加一些有关媒体策划及运营的活动,所以我想考新闻专业的研究生。我当时的目标院校是中国传媒大学,专业是传播学。

除了感兴趣以外,我也想提高自己的学历。现在的职场对学历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学历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工作的种类及薪水高低。作为双非院校(非985、211高校)的考研生,我本科的班级中,所有考研的人几乎都报考了985或211院校,大家都觉得优质的院校内部会有更好的师资阵容、学习环境、学术氛围。很多已经毕业或者工作一段时间的人也会因为想改善自己现有薪资和工作而考研。在我身边就有这样例子。我的哥哥今年26岁,已经工作两年多了,今年他也报名了研究生考试。

《垫底辣妹》剧照

2019下半年,我开始做第一次考研准备。由于有的传播学专业理论非常抽象,我有时候理解不了。所以在2020年1月份左右,我报了一个考研机构的全程班,进行了三四个月的系统学习。除了这个课程,我每天都努力学习10多个小时。当时我很兴奋,也对未来充满憧憬。2021年2月考研分数出来,我考了364分,当时的国家线是A类355,B类345。我的分数比A类分数线高了9分,再加上我的简历和资料也比较丰富,于是顺利通过了中传的初试。

那时,我得知中传传播学专业有两个方向,一共招25人。复试时,只有八个人和我选了同一个方向,分数也和我一样差不多,另外大概三四十人都选择了另一个方向。我那时心里还是高兴的,觉得自己机会很大。然而我低估了英语测试的难度,答题出现失误,复试分数很低。一周之后,我查结果,看到手机屏幕上“未录取”这三个字时,我崩溃了。我记得当时天已经黑了,我正和朋友坐在校区间还没有出发的摆渡车上。在复试的群里,老师突然发了一个链接并通知大家结果出来了,我颤颤地点了进去后,就开始在后排小声地啜泣,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感觉就像做梦一样。到站后我才清醒过来,不得不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

《风雨哈佛路》剧照

其实,在确认要参加中传的复试前,我已经接收到广西师大的专业调剂的邀请并收到了录取通知书。那时,只要选择同意或者24小时内不拒绝,我便会立即被广西师大所录取。但我还是下定决心拒绝了。就像我之前来北京的理由一样,我想在北京一直生活下去,而不是去广西读书。当时我沉浸在顺利通过中传初试的欢愉中,觉得既然有机会,为什么不搏一搏。而且我很笃定的是,如果当时我没有参加中传的复试,以后绝对会十分后悔,有点义无反顾的意思。

“一战”结束之后,我不想持续沉浸在悲伤中,也不想短时间内再次面对那堆考研资料。所以在2021年上半年,我找了一份实习工作。但我真的不甘心,我想读新闻的研究生,想继续在校园里学习,所以,2021年下半年,我开始了第二次备考。这一次,我非常慎重地做了一番衡量,最后选了北京体育大学的新闻传播学。在我看来,这所学校也是小有名气的211院校,虽然新闻传播专业在这个学校中并不是主流,专业性也没有很强,但录取人数相对较多。我的主要出发点就是稳妥。

《聚焦》剧照

这一次备考,我的压力很大,没有第一次那么乐观。我身边大多数同届的人都已出国、读研或者直接工作了,在身边一起学习的都是比我小一届的学生,会有一种隐约的压迫感。另外,家里是做生意的,因为疫情,生意有些不如以前,爷爷还生病了,我很挂念家里。还有就是,我妈妈对我这次考研期待很高,这种期待是一种支持,也是压力。在准备考研期间,我重复着从早上八点半开始一直到晚上的学习计划,每天晚上回到宿舍都会十分疲惫。而累计起来的压力让我变得嗜睡又嗜吃,状态很差,效率也不高。

也许是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我对最后结果的预想并不乐观,事实也是如此。我认为新闻传播专业国家线涨分幅度这么大是有原因的,毕竟在现在自媒体行业发展快,越来越多的人像我一样对媒体和出版这一方向感兴趣。加上大家都觉得文科的考研及知识比理工科简单,所以跨考的学生很多。这方面我是可以理解的。

如今,我不准备进行第三次考研了,在经历两次失败后,我决定直接就业。我明显地感觉到,这两次经历之后,我没有两年前那么活泼且乐观了。考研之于我是有着巨大的冲击的,以至于我现在也需要时间调整恢复自己的心态和状态。

孙明

我今年22岁,来自湖南,是中部地区一所普通院校2018级的学生,专业是化学工程与工艺。这不是我高考第一志愿报考的院校。我当时想读上海师范大学,结果我高考考了554分,距离录取线还差了大概二三十分,于是被调剂了。相对来说比较幸运的是,由于我分数还行,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里选择专业。我对化学很感兴趣,就选择了化学工程与工艺这个专业。

作为普通院校,我们学校教育资源远不如985和211院校,比如我们这个专业有时做实验,还要去湖南大学蹭仪器。而且我一直认为,不只是实验资源,好的院校的学生和教师、学习环境及氛围都是优于普通院校的。所以,我从读本科时,就一直想要考研去一个更好的学校。

《心灵捕手》剧照

我准备考的是本专业,考研的知识点和我学习过的课程大概有80%-90%的重合度,相对容易些。专业本身的特点也是我考研的出发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因为专业度较强,就业的方向也比较窄,主要是涂料行业、制药行业及化工厂,应聘这些行业,本科生并不占优势。我之前和同学们去应聘过相关的工作,在一场面试中,研究生背景的应聘者占总人数的4/5,且一些核心研发岗位都是明确要求研究生学历。从薪资上来说,差距也很大,本科生背景直接就业的话大概月薪六千至八千,研究生就业的话大概一万至一万二。而且,根据许多地方政策,研究生学历也更容易获得租房费、餐饮费等一些福利支持。其实说白了,考研也是为了自己以后能够生活得好一些。

我是在2021年二三月份开始准备考研的,也就是大三的上学期,想要去的是一所985高校。我的父母对我的选择很支持,他们认为不管我能否考上,都是一次成长经历。

作为一个工科专业的学生,对我来说,备考时数学是最难的,占到复习比例的大概40%。这个科目不仅题目难度很大,而且需要反复练习,迫使自己完全熟练题目的出题模式和公式等。我一直对数学不太感冒,比起其他的工科类专业课,学习起来会稍微吃力些。

《美丽心灵》剧照

很可惜,我今年考研初试并没有通过。我考的这所学校是自划线,某种程度上,国家线上涨这个事情,对我影响并不太大。但我也对考研国家线的趋势有一些自己的观察,一般考研国家线家依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和教育水平,划分为A、B两类地区。A类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域,B类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等地。这两个地区有不同的考生参加复试基本分数要求,A类地区的分数线通常会比B类地区高2~10分。

仅从我们专业来说,去年A线与B线的分数相差10分,但今年就有些特殊,竟然是相同的。我记得当时看到国家线之后还是比较震惊的,完全没有想到。后来我仔细思考了一下,觉得原因可能是,现在大家都知道考研竞争很激烈,也知道A类地区分数要求会比B类高很多,所以很多同学就会想考B类标准的学校,以为会稍微轻松一些,或许大家都这样想,由A区转向B区的人就越来越多,造成B类竞争压力也持续提高。

《阿基拉与拼字大赛》剧照

不过总体来说,我认为相较于其他专业,我们专业的竞争比较小,毕竟是“四大天坑”之一。“四大天坑”指的是生物、化学、材料、环境,这四类专业知识和实践难度均较大,毕业比其他专业也更难找工作,即便找到工作也是工资低,工作环境差,付出与回报严重不对等。所以坑里的人都想跳出去,坑外的人却不想跳进来。现在,即使是这些专业,考研人数也比前几年增长很多。

今年失败之后,我目前在准备二战。我决定,二战是我最后一次考研,毕竟在备考中,我需要花费几乎全部的精力和时间学习,经济方面全靠家庭的支撑。另一个方面的考虑来自我对第一次考研经历的反思,在整个备考过程中,我认为我的学术内涵其实并没有成长太多。因为考研的复习带着极强的目标性,备考时,我会根据目标院校考题的侧重点,对现有知识进行关注度和复习次数的调整。我并没有在享受学习,而是属于应试学习。这些因素让我觉得,自己如果再次考研失败,应该去找工作,而不是为了考研继续苦战。

刘越

我是外交学院2017级的学生,专业是英语翻译。从小英语就是我比较擅长的科目之一,我也一直保持着对英语的热爱。在本科学习中,我一直维持着很优秀的成绩:我的绩点大概为3.75,本科成绩排名大概在年级第四。

我今年考研的总分为404分,在同济笔译专业的考研排名中是第三名。看到这个分数的第一感觉是觉得难以置信,也特别高兴,因为去年这个专业的最高分是390,比我低了整整14分。不过我也觉得自己是应得的,毕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我第一次准备考研是在2020年,当时的目标是北大的新闻传播专业。我对视频制作和自媒体的发展很感兴趣,所以准备跨专业考研。而且,我喜欢北京这个城市,想留在这里。2020年7月,我开始备考,准备了三四个月之后,我发现自己最初并没有意识到跨专业考研的困难。首先新知识的难度也很大,新传的一些定义我从未接触过,也没有相应的实践,只能依赖书本知识。加上一些从事相关行业的亲属劝我不要考这个专业,说就业前景不好。那段时间我觉得压力很大,很焦虑,心态也不稳定。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跨考对于我来说可能不是最明智的选择,所以在临近考试的时候便大胆放弃了,选择去一个教培机构实习,做线上英语教师。

《英文系主任》剧照

从大四寒假开始直到毕业后,我一直在这个教培机构中工作。在这里,我对英语专业的就业有了一些感受。我的职位是线上英语老师,平常是带大约二十至三十名初二的学生进行日常的英语复习。这段从业经历让我略微明白,英语专业的前景也并没有很乐观,就业面比较狭窄,大部分毕业生只能选择去考编制内的老师或者做教培老师。

但在我实习的教培机构,我并不太适应那里的职场生活。一是工作的强度和难度会给我带来不小的压力,二是领导总是给我派很多活。这段工作让我觉得很疲惫,加上机构里那么多同事,只有我一个本科生,心里会有一些自卑。在和家人们沟通时,他们也认为比起工作来,我更适合读书,况且他们本来就希望我在年轻的时候能拿到更高的学历和文凭。

所以2021年7月份,我开始准备第二次考研,专业是翻译专业硕士。最开始的一个月我很纠结,一直担心同样的问题:万一我上不了岸,不就比同龄人整整少了一年的工作时间吗?如果我没上岸,我的未来会是怎样?这些问题让我焦虑得难以入睡,有时也会跟家里人发生冲突。但是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对知识和真题的把控能力越来越好,再加上我的英语基础比较好,我逐渐对这次考试有了信心,觉得自己一定能考上。

在整个备考过程中,我并没有给自己定很严格的要求。一般我会九十点起床,学习到中午的一两点钟。吃完饭后午睡一下再起来学习,晚上六七点钟学完我会运动一下,晚上再学三四个小时。跟一些严格控制时间和休息的人比起来,我的复习时间总体定得比较随便,这样也让我更加容易保持平和的心态。而稳定的心态和放松的状态也让我最终获得了惊喜的成绩。这次考完我的事后总结是,心态在考研中还是很重要的,之前我身边有一些人会因为心态问题在考场上发挥失常,我觉得,考试不仅仅是努力的结果,更是被天赋和运气影响着。

《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我对翻译专业考研的具体数据并不是很了解,但我身边有很多本专业或其他专业的人在考研时报考了这个专业。我身边考研的人也很多,我自己觉得原因有以下几个:一,相较于出国、考公等其他途径来说,考研从各方面成本以及最终的收获来说,“性价比”均比较高,比如考研比考公面临的竞争对手可能少一些,比出国投入的金钱成本更小;二,现在大学生群体在扩大,社会上没有足够的岗位接纳全部毕业生,研究生学历就成了很多工作的“准入证”;三,有些同学在本科时厌烦自己的专业,想抓住考研这个机会进行跨专业学习。新传和翻译这两个专业都是文科学生认为学起来比较有意思的,所以这几年考研人数很多。

在我看来,考研其实是一场信息战,除了学习,还需要及时收集相关专业或者院校的报考信息,进行综合考察。比如我自己,最开始热爱制作视频,以为运营自媒体和新闻传播专业学习的知识是一样的,就盲目热情地备考,但实际情况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我觉得大家可以本科多实习,真正了解自己热爱和适合的工作是什么样子的,这样不管在就业初期还是准备考研上都能免走许多弯路。

《叫我第一名》剧照

从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认为,对已经选好考研方向的考生们而言,也要根据自己现有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锁定目标,最后上岸的成功率才会高一些。比如我报考的是最擅长的笔译专业。在选择院校时,我曾将目标锁定在另一所985院校和同济大学。我仔细研究了这两所名校的真题后,觉得这所院校试题的难度和备考压力都较高于同济,所以最后我最终将目标锁定在同济大学。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李平、孙明、刘越为化名)

考研过国家线有多难(考研过国家线有多难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