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导师(考研导师是怎么确定的)

考研导师,考研导师是怎么确定的

随着各高校的扩招,“学历贬值”似乎成了既定的事实。从19年到2021年,毕业生人数从765万增长到909万,但这么多职场“萌新”共同涌入人才市场,就会造成“供求不均衡”的局面,别说专科生了,就连本科学历也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丧失资源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本科阶段的同学为了能在职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就会选择深造读研,希望能够借助高学历的标签,收获一份理想的工作。

“考研热”导致上岸难度逐渐升级

在以人才为导向的时代,大家都希望通过高学历搭上企业、城市福利的“顺风车”,有数据显示,2022年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共有457万人,“考研热”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

但各高校本身教学资源有限,为了保障毕业生的含金量,不得不限制招生人数,所以在录取名额“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原本考生350分就能上岸,现在同样的院校需要400分才能勉强够到及格线,成绩内卷的情况已经可以预料。

毕竟考研是一场带有选拔性质的考试,每年都有不少人“陪跑”,二战、三战的考生更不在少数。

另外一点就是名校推免生比例增加。说实话,院校将高质量人才推向更宽广的平台可以理解,但保研的同学会占据研究生总体招生名额,导致对普通考生名额的减少,这也加剧了上岸的难度。

然而等到同学们好不容易上岸后才发现,“保研”和“考研”之间依然存在不同,那么保研生和考研生为何会被区别对待呢?

同样都是研究生学历,“保研”和“考研”的待遇为何不同?

保研生作为“优质学苗”,跟考研生晋升的途径是不一样的,他们是在每年3月-9月之间跟院校申请,并且经历过一系列严格的考核后才能被“提前录取”。因此在很多方面都与普通的考研生存在不同之处,学生们心里要有数。

▶推免生学习能力更强,凭实力说话

成为推免生并不容易,首先要求学生的成绩在全专业内排到前10名以内,而且还不是单指某一年,是要求同学在整个大学都保持同样的学习状态。

另外,免推名额属于优中选优,考核方向包含了同学的学习成绩、荣誉奖项、科研能力、校园表现等多方面因素,有一项不合格都会被“pass”掉,因此学生综合能力更强,自然也更受器重。

▶推免生更受导师喜爱

除了日常授课以外,导师在忙碌的时候也会请研究生帮忙跑跑数据。可相较于普通的考研生来说,导师往往更倾向选择于推免生,所以这也会让学生感受到差别对待。

不过,事情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离谱,只是老师单纯地觉得推免生能够保研成功,那么对于所报考领域会更加熟悉,安排工作的时候也会更顺畅。

再者说,很多推免生都是院校直升,平日里与老师接触更多,相互之间也更加了解和契合,不需要反复叮嘱罢了,所以这也就难怪导师会偏心了。

推免生的优势还不止于此

如果大家只觉得推免生的优势体现在校园中那就错了,他们在求职中也更受企业的欢迎,特别是在“校招”的情况下。

比如初、高中在进行招聘时,为了保持教师培养的连贯性,往往会倾向于选择师范或教育学本硕同专业连读的同学,其中推免生就更是“香饽饽”中的“香饽饽”。

另外,参与校招的求职者本身“起点”都一样,那么用人单位就会根据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能力、科研成果来判断,所以更加可能会选择综合实力强劲、获得老师重视的推免生。

推免生申请条件苛刻,有想法的同学要提前准备起来

推免生作为“高岭之花”,特点是名额少、要求高,这就意味着需要学生进行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有资格争夺这张“入场券”。

首先,学习成绩是最基础的要求,虽说各高校设立的“标准线”不同,但绩点一般要保持在全年级前几名才有可能实现。

其次,积极参加各类比赛、专业领域内的竞赛,像省级以上的证书、期刊论文,这些都能够成为申请时的“加分项”,可以给院校老师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最后,要主动找老师“刷脸熟”,一般来说,基本确定能够保研的学生,在九月末、十月初的时候就可以适当与老师进行联系,并且慢慢尝试去帮忙了哦。

互动话题:你如何看待保研生呢?

考研导师(考研导师是怎么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