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关注,获取更多

如何学好方剂学 方剂学重点必背




一、怎么学好方剂学

1、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的基础上,在确定治法后,选择合适的药物,按照一定的计量,遵循一定的配伍原则,组合而成的。所以学好方剂的基础是,先学好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只有了解了每味药的功用才是真正的掌握了方剂学。

2、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各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方剂学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恰当的药物合理配伍,酌定合适的剂量、剂型、用法。

3、方剂学与现代药理、化学、制剂及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的渗透,运用实验研究的手段,从实证的角度认识方剂效用与方内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阐明方剂效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发现方剂的潜在功效和新用途以及改进传统剂型,研发复方新药。

二、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1、以中医学术思想为基础,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以方剂为主要研究对象,这样就能贯通整个方剂学了。

2、方剂学于20世纪50年代方剂理论体系才得以初步形成,方剂学才逐渐地从中医药学中分化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基础和临床的双重属性,联系中医基础和临床,沟通中医和中药,衔接传统中医和现代生命科学。

3、研究方法是在传统中医临床观察和思辨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和吸取现代科学方法发展起来的体现了中医学整体、系统、辨证的基本思想与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的结合,方剂学科理论与现代多学科技术手段的结合。

4、方剂学研究具体工作主要有临床试验,文献整理,逻辑分析,实验研究,多学科研究等方面。

5、方剂学与现代药理、化学、制剂及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的渗透,运用实验研究的手段,从实证的角度认识方剂效用与方内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阐明方剂效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发现方剂的潜在功效和新用途以及改进传统剂型,研发复方新药。

三、怎样学好《方剂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级研究生于梅《方剂学》是中医学众多课程中的一门,许多同学对学方剂感到头痛,认为背方歌、记组成枯燥乏味,而且背后就忘。尤其在临床见习或跟老师坐诊时,发现临床所用方剂大多与课本中所学不同:有的方子与所学方剂仅一两味相符,还依稀可见原方的影子:有的则面目全非,完全是老师的自组方。由此疑窦丛生,提出了背方剂还有没有用?背多少方子为好?如何背?所学方剂与临床关系如何?等一系列疑问。笔者临证时间虽然不长,但在工作和学习中,对学用方剂略有心得,笔之于纸,希冀能给后学者一点启迪。1.背多少方子为好?《方剂学》教材中所选方剂比较精当,且各科有代表性皆有,总计200多个,这是众方之基石,是必须记住的。记住这些名方和临床常用方,初入门墙,已足矣。当医生之后,再根据临证需要,不断充实没学过的有效的新方,借以丰富自己,恐怕还要增加一倍。记得南京有位樊天徒先生,掌握了一万首处方。2.如何背方子?背方剂的方式因人而异,或依照课本上的方歌,歌诀琅琅上口,好记;也可按照自己的方式编顺口溜来记。总之,只有采取方式的不同,毫无投机取巧可言。只要下死功夫背,对于精力充沛的年轻人而言,记住二三百方,是不难做到的。背过了,不久又忘了,怎么办?再背,重复是记忆之母。年轻时记的东西,到老都记忆犹新,这叫“童子功”。 3.如何学习方剂?理解是记忆之父。学方剂的目的在于运用,因此,不仅要背诵,还要通过记组成,学其立方之法,悟其制方之意。君臣佐使,药物用量,都要高清楚。如徐灵胎所言:“昔者圣人之制方也,推药理之本源,识药性之专能,察气味之从逆,审脏腑之好恶,和君臣之配偶,而又探索病源,推求经络,其思远,其义精,味不过三四,而其变化不穷。”他还指出:“古人制方之异,微妙精祥,不可思议。盖其审查病情,辨别经络,参考药性,斟酌轻重,其于所治之病,不爽毫发,故不必有奇品异术,而沉疴艰险之疾,投之辄有神效。”只有领悟其立方之义,才能掌握其真谛,临证方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此外,还要学会作同类方的比较分析,例如桂枝汤与麻黄汤,麻黄汤与麻黄加术汤,麻黄加术汤与麻杏苡甘汤,大小青龙汤,小青龙汤与射干麻黄汤,桑菊饮与银翘散,三承气汤等。通过比较分析,即可理清处方用药的特点,又有助于加深对方子的记忆。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方子,是撰方医生一生心血的结晶,如东垣的补中益气汤,丹溪的大补阴丸,陶节庵的回阳救急汤,吴澄的补脾阴正方等。有的医生是“名以方传”,如三子养亲汤的撰方人韩飞霞,一贯煎的撰方人魏柳州,牵正散的撰方人杨倓等。如能由其方而进一步学习他们的学术思想,不仅方记得牢,还会有其它更大的收获。4.方剂与临床关系如何?首先,把学到的方剂运用于临床,由“规矩”变为“方圆”,并在临证中学会加减变化。如已故名医程门雪评叶天士医案所言“加减变换之美,从来所无”。“知常则以达变”,当行医10年、20年,有了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之后,就要逐步摆脱方剂的约束,以追求更好的临床疗效。宋代名医徐叔微云:“余读仲景书,用仲景法,而未尝泥于仲景方,斯谓得仲景之心”。元代罗天益叶主张“临病制方”。金寿山指出:“临证治病,既要掌握几张主方,又要随时变通。”徐灵胎在《兰台轨范》序中指出:“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或病名同而病因异,或病因同而病证异,则又各有主方,各有主药。”已故名中医蒲辅周先生更进一步强调“一人一方”。他说:“医生没有‘通关钥匙’,看病就如同拿钥匙开锁,一千把锁,就要一千把钥匙。就是所患病状完全相同,但人有男女老幼,地有南北西东,时有春夏秋冬,质有刚强柔弱,就要求我们同中求异,做到“一人一方”,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习用套方套药的路子,提高疗效。”明乎此理,临证之际,有现成方可用者用之,不合适的加减变换之,完全不对路子,无方可用者,则因证立方,自辟蹊径。正如张洁古所云:“前人之方,也都是前人对证之药,你要用,就必须审证求因,‘体指下脉气’,看合适不合适。”他曾形象地把这比作“拆旧房,盖新房”,有的材料可用便用,用不上就不要用,完全不合适就只好自己想法子了。其次,带着病人的“病情”去读书,为解除病人的痛苦、抢救病人的生命而求立竿见影之效。元·滑寿治疗“一妇反胃,每隔夜食,致明晚吐出不消,其脉沉细弱,他医以暖胃药罔效。”求治于滑氏,滑氏迟疑不决,难以处方。夜来他带此病潜心拜读前人有关论述,终于从李东垣治“反胃”中得到启示:“通其秘,温其寒,复以中焦药和之。”他按照这种方法,二十余剂便治好了这位患者的病(《张氏医通·反胃门》)。韩飞霞云:“余每以夜央跏坐,为人处方,有经旬不能下笔者”,这其中也道出了医生处方的辛苦。事实上,医生的许多好处方,都是这样“逼”出来的。带着遇到的棘手的或从未见过的病例,沉浸在书海中,寻找解扣开锁的窍道。翻开古奥的中医典籍,便如同向长辈请教,虽不必正襟危坐,但虔诚的态度必不可少,决不同于读武侠、言情小说那样轻松,也不同于“随便翻翻”那样洒脱,病家的性命就悬于你的笔下。“书卷多情似故人”,一个问题的豁然领悟,一个相似病案提供的医疗经验,一首名方的化裁,一两味药的灵活运用……无不使你茅塞顿开,想到又可治好一位病人,又能解决一道难题,顿觉“灯花亦灿烂”。虽然“天下之病,千端万绪,而我之设方亦千变万化”,但“千变万化之中,实有一定不易之法,即或有加减出入,而纪律井然。”(《医学源流论》)即无论临证方剂如何变化,法不离宗,其遣方用药思路无不受经典方剂立法之启发。否则,临证用药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综上所述,方剂是中医学理、法、方、药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所选的方剂都是历经临床验证的,是历代医家临证经验的总结,是方剂中之精华,也正是我们所要掌握的最基本内容。学好经典方剂,是我们步入医门的必由之路。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如何学好方剂学和方剂学重点必背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培训机构 » 如何学好方剂学 方剂学重点必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